那么大的石头上全部刻满红字!刻的是啥?


Date: 2022-07-19 15:50:11 | View: 55

那么大的石头上全部刻满红字!刻的是啥?

于山又称九仙山或九日山,相传因战国古族"于越氏"一支居此而得名,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又名九仙山,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因名九日山。于山位于福州中心鼓楼区的东南隅,是市中心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此山于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因夏日荫凉,吸引20多个国家的在华人士在此修建别墅,使鼓岭成为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避暑山庄”,集山水与人文于一体的福州名胜。东晋以前,福州叫“冶城”,东晋时冶城太守张伯玉号召居民广植榕树,使福州出现“暑不张盖,绿荫满城”的景象,自此有了“榕城”的雅号。

石头骆驼雕塑

泉州有东西二塔,福州也有白乌二塔,一东一西,遥遥相对。乌塔立于乌石山东麓,白塔立于我们即将攀登的于山西麓,所以先来看看乌塔。乌塔的前身是建于唐贞元十五年的净光塔,唐乾符六年被毁,闽永隆三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建到七层时,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后历代皆有修缮,目前八角七层的塔通高35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塔身风化成黑色,故名“乌塔”。

石头浮雕美

来到于山脚下,一路之隔是是五一广场,老建筑于山堂方方正正,新建筑大剧院圆圆满满,喷泉雕塑美轮美奂,福州市标奇巧耀眼。喷泉后、剧院前的装置即为福州市标——“三山耸立,闽江环绕”,此为福州的地理特征。看那雕塑,直冲云天的三山犹如三颗明珠在东海之滨熠熠发光,闽江银练飞舞,如一条玉带逶迤盘旋,滋润美丽城乡,哺育八闽儿女。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景色秀丽,有戚公祠、狮子岩、炼丹井、九仙洞等自然和人文胜景,还有摩崖石刻160多处,以及戚继光抗倭、蔡廷锴抗日、郁达夫爱国史等展览。

公园坐着石头看书的小女孩人物铜雕

首先来到的是“林蕙皋兰”的兰花圃,圃中假山奇巧,草木葱茏,红鱼嬉水,绿叶成荫,天香亭、美苍亭、芝兰阁、幽兰居等古建点缀其间,古色古香,宁静清幽。鳌顶峰又称“状元峰”,据说南宋绍兴年间,闽县人陈诚之曾在这里苦读,考中状元而名。山顶有状元亭,因是于山最高点,不少学生都应“独占鳌头”的瑞祥,喜欢争先来此读书。亭下不远是平远台,始建于宋代,元朝毁于战火,明重建移至此处,位居全山中心,台上建有雄伟楼阁。

老石头方向石槽

石上“平远台”刻字为明代张炜手书,雄浑厚重,被榕树包裹一字,更显古朴沧桑。鳌顶峰东侧有揽鳌亭,亭额三字为福州书法家沈觐寿所书。传说古时有六鳌为于山的放置问题争执不下,御史王英深怕这座美丽的仙山被抬走,建起揽鳌亭,意在拴住此山。晨间常有市民在此歌唱起舞,我去的时候所遇舞者还挺专业,驻足小看了一会儿。揽鳌亭不远为九日台,上文提到闽越王重阳节登高摆宴就在这里。明代为防御倭寇侵扰,此处建了一座炮台,嘉靖三十七年炮台开炮,打退了来犯的倭寇。

政府景观石头雕塑

辛亥革命福州战役中,九日台上的火炮轰响清军兵营,取得了战役胜利。于山上还有座道教宫观——九仙观,是福建最著名的道教宫观,始建于北宋崇宁二年,经历代修建,楼阁相望,宏伟壮观,成为福建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九仙观增祀从乌石山宫观迁来王天君,以祈求海上平安。清代以来王天君升为九仙观主神,民间也以“天君殿”代称九仙观。于山上的戚继光祠建于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周围怪石叠垒,其中有一长型巨石,上镌"醉石"两字。

不锈钢镜面菱形石头雕塑

相传戚继光抗倭胜利之后,在平远台庆功,酒后散步至此,卧寝石上,石旁醉石亭有"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的赞语。不远处有郁达夫展厅,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对戚继光的爱国精神非常敬仰,在福州工作时曾多次来于山祭拜戚继光,这里也是他投身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始。下图为榕寿岩,榕树树根斜盘在一块巨岩上,榕岩相抱,相传清道光十六年有人在此大摆筵席为榕祝寿,并在岩壁刻行书“寿”字,故称“榕寿岩”。

抬石头人物铜雕

九仙洞与炼丹井位于一处,相传,汉初何氏九兄弟,唯老大额上开一眼有点视力,其余全是瞎子,他们一起隐居于山,住在洞中采草伐薪、汲水炼丹,丹成服下,又用井水洗眼,即复明,后云游四方,到九鲤湖以丹喂鲤,九兄弟骑鲤飞升,所以于山又叫“九仙山”。于山还有座狮子岩,卧于鳌峰顶前,遥对远方的五虎山,宛如盘踞蹲坐的雄狮。明朝福建参政有诗句“气势虎头何敢敌”,赞美它对峙五虎,坐守制高点,保卫福州城的勇猛气势。定光寺始建于905年,现存寺庙为清道光年间重建,分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三大殿,其中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

公园坐着石头的老人人物铜雕

相传鼓山有巨石如鼓,每当风雨大作,便簸荡有声,故名。鼓岭为鼓山之顶,是中国近代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山中还有号称“中国东南碑林”的摩崖石刻、“闽刹之冠”的千年古刹涌泉寺、十八景园、灵源洞等具有闽都山水文化特征的风景名胜。鼓山与福州闽侯县的旗山并称为“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有联赞其景曰:此道为后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填潭建涌泉寺时所辟,历经一千多年,现仍保留2633级、1800多米长,沿道古木参天,文物众多,风景优美,登高揽胜,探泉品茗,不胜惬意。古道两侧石壁不时有摩崖石刻,其中“云程发轫”为1761年时任福州支付李拔书所写。

青石石头看门神宅辟邪兽镇

“云程”是青云万里的路程,轫为止车之术,“发轫”即启车行进,比喻事业的开端,旧时常用此颂词祝人前程远大,这里鼓励人们百折不回勇攀顶峰。公园峰高谷深,怪石嶙峋,洞窟幽奇,前人根据这里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民间传说,创意出“达摩洞十八景”,并逐一题诗命名。园中还有历代摩崖题刻一百余幅,楷、行、草、篆各种书法一应俱全,堪称天然碑林,自然山水和文化景观相映成趣。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蜓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

别墅景观石头喷泉

每个景点都对应一个神话传说,让人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领略人文传奇。佛窟由上下两面石壁构成,刻有佛名88位,“佛窟”二字为涌泉寺第96代主持所书,佛名为信士扬昌胤以颜体楷书题写,此佛名石刻是福建最大的佛名摩崖石刻,国内罕见。传说仙猿曾在此聆听达摩祖师诵经,并为其镇守下方峡谷。传说当年八仙于八月中秋来此欢聚,洞前还有八株古松,八柱石亭。三岩错列叠送,若三颗硕大蟠桃,附近又有大小岩石团团簇簇,形成蟠桃满坞的奇观。

一旁还有曼倩石,曼倩即东方朔,传说曾为造福人间百姓而偷盗蟠桃仙核,移植鼓山,后被西王母点化成石。巨石状若南极仙翁,仿佛于云蒸霞蔚中冉冉升天,与此相对者为北斗岩,岩下有洞穴号葛仙居,传说晋代道人、医学家葛洪曾在此炼丹。巨石累叠成一伏虎洞,洞顶一石横空而出,酷似虎首,后身藏脚缩爪,作俯伏皈依之状,背上另有一石如经书。古月,我国近代高僧,福州人,20岁至鼓山出家,为曹洞宗传人。

传说他曾于灵峤岩坐禅,夜放光芒,僧俗皈依者数千人,涌泉寺因而隆盛。降龙洞形似长龙,龙首正对着灵峤岩,龙腹成洞,有甘泉终年滴水。以上略选数景呈现给大家,照片只能固定一个角度、框定有限大小,这样的景观,林木岩石互为映衬,要漫步园中才能领略其美,以后去福州的你们不要错过了。十八景公园出来前往涌泉寺途中经过更衣亭,此亭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相传当年闽王王审知每到涌泉寺进香礼佛,都要在此换上袈裟。

亭柱楹联“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即指此事。沿路前行又见不少摩崖石刻,下面是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行书题刻。文天祥是南宋右丞相,抗元被俘坚贞不屈,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尤为世人传诵。涌泉寺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而得名,建筑幽深,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格局。寺中有许多国宝级文物古迹,如号称“三宝”的千佛陶塔、血经和雕版,号称“三铁”的铁锅、铁树和铁木供桌,以及宋代陶制观世音像、白玉石佛像,明清书画、佛像、法器等。

以上所现只是鼓山的石鼓景区,鼓山上还有白云洞、磨溪、鳝溪、安安溪等景区,时间充裕可以住在山中慢慢赏玩,如果行程紧凑,花半天到一天去以上几个景点看看也不错。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