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社会面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全部阴性,疫情防控实现了重要转机。745万市民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众志成城、同心战“疫”,全力配合各项抗疫工作,坚持“非必要不离连”,实现了疫情“零外溢”,展现了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坚定信念。信念是初心,也是理想,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要素,在关键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抉择。11月8日,庄河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宋平正在抗疫一线搬运物资,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电话称,父亲病情加重,盼他能尽快回家。
9日,宋平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匆匆赶回家简单料理后事,然后又返回岗位继续工作。11月6日,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护士吴迪奔赴庄河市光明山镇小营村,开展核酸采样工作。吴迪和同事在教室改成的临时宿舍中,在行军床上只睡了3小时,就再次起床继续工作。1月6日,大连海洋大学师生志愿者运送防疫物资时,他们顶着风雪奋力前行的模样,好似移动的雕塑,感动了无数国人。
11月7日,疫情中的大连再现“移动的雕塑”,令人心疼又肃然起敬。当天,大连市口腔医院的医护人员前往甘井子区进行社区核酸采样,直到将近晚上10点才结束工作。他们乘坐的大巴车前往最后一个采集点接医护人员,未料因路面结冰湿滑,大巴车陷在事发路段不能前行。风很大,裹挟着像冰粒一样的东西,打在脸上很疼,吹得让人不敢睁眼。在这一过程中,有人用手机拍摄下了医护人员推大巴车的画面,虽然只有短短4秒钟,但怒吼的风、凛冽的雨雪以及奋力推车的人们溢出屏幕,再次感动了国人。
移动的雕塑,是所有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大连人的缩影。他们勇于担当、顽强拼搏,用坚不可摧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抗疫战歌。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连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仁者爱人、兼济天下的情怀,令人印象深刻。这座城市用博爱友善和守望互助,凝聚起同心抗疫的强大能量。11月14日晚,在封控管理的庄河富力城小区6号楼,一名男孩通过举办社区小型演唱会的形式为居民释压。
男孩站在自家窗前,用饱满而深邃的声音演唱歌曲《只要平凡》,歌声极富感染力,感染了所有窗前的邻居们,大家纷纷为他鼓掌叫好。这样一条振奋人心又声情并茂的演唱视频,在网络上不断被转发,网友纷纷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激动,“这是天使吻过的声音!”视频的评论区变成了大家互相打气、加油鼓劲的“主阵地”。同时,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爱心接力,温暖了人心。不到一岁的宝宝跟着爷爷奶奶在庄河老家生活,但宝宝的奶粉没有了,换了个品牌却不适应,宝宝喝完直拉肚子,网购奶粉也无法直接快递到家人手中。
接到求助后,践行公益精神的志愿者们主动请缨上演爱心接力,及时把奶粉送到宝宝身边。此外,在庄河花园口经济区桃花源小区、甘井子区泉水街道美域盛景小区,“中国好邻居”自发互助和联动,义务给邻居提供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也包括血压计等医疗用品,筑起了战“疫”情,也巩固了邻里情。全市开展核酸检测,时间紧、任务重,该怎样做才能提升检测效率?核酸采样扫码时,因光线不好或手机屏幕反光,不容易识别辽事通健康码,给检测速度带来影响。
在庄河市新风社区采样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士刘旭龙开动脑筋,发明了“扫码盒”。市民事先在手机上打开辽事通健康码,然后将手机放到一张托板上,医护人员将托板推入纸盒中,透过纸盒上裁出的孔完成扫码。仅两三个小时,刘旭龙就用这一工具为近500名前来检测的市民完成了扫码登记,提高了核酸检测的效率。在甘井子区革镇堡街道中革村核酸检测现场,为防止人群聚集,严守一米线,当地以创新的方式,连夜焊制近400个钢筋“小方格”,为避免蹭脏群众的衣物,工作人员还暖心地在每个“小方格”套上塑料软管。
居民们在登记区、等候区、检测区按“格”排队,提升了社区核酸采样的安全性,也让现场秩序井然。对此,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表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疫情在探索中前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这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745万大连市民用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抗疫信念,勇于担当、顽强拼搏的抗疫意志,仁者爱人、兼济天下的抗疫情怀,科学施策、敢于创新的抗疫智慧,赋予城市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实际上,抗疫精神的形成,正是大连人民信任党、信赖党,发自内心地积极回应党委政府抗疫工作部署的真实写照,展现了大连人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素养和精神风貌,以及危急时刻迎难而上的大无畏气概。张思宁说,在未来,抗疫精神将与城市其他精神形成合力,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精神驱动力。这种凝铸着坚不可摧、砥砺奋进的精神伟力,将引领全体市民奋勇拼搏、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