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迎纳汉献帝这一至关重大的问题上,曹操多谋善断,知人敢任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抢得先机,夺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权,而后又听取荀彧、董昭建议,顺利将汉献帝奉迎到许都,这件事是曹操多谋善断,知人敢任的重要体现。

建安元年春,汉献帝流落安邑,在当时汉献帝虽是个货真价实的傀儡,但在汉末天下离析分崩的形势下,依然还是当时最高权力的象征。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拥护汉室的正统观念还很强,有头脑、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想把汉献帝抓到手心里,从而达到“挟天子而令诸侯”。“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袁绍多谋少决,优柔寡断的致命弱点,让他错失先机,丧失迎纳献帝的主动权,让曹操抢得先机。

在是否迎纳汉献帝的问题上,曹操集团大多数持反对意见。荀彧不以为然,力排众议,主张“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若不时定,四方生心”的战略思想,与沮授主张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的思想完全不谋而合,在当时是英雄所见略同。

曹操在这稍纵即逝的机遇面前,果断地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奉迎汉献帝。天公作美,韩暹矜功专恣,难以共事,董承暗地派人请曹操带兵去洛阳勤王。随后董昭建议曹操,“以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为理由,不使杨奉等人生疑,曹操欣然采纳,顺利将汉献帝奉迎到许都。

在迎纳献帝这件事上,曹操处置得实在果决、漂亮,充分显示出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知人敢任”的卓越才能。在当时群雄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是袁绍得知汉献帝被曹操奉迎到许后,后悔不迭。将献帝奉迎到许都后,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显露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成就了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