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辽宁丹东地区东沟县后洼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文物里,就有一批小型石刻艺术品,这批石雕,小者高约一厘米,大者高约六厘米,主要以滑石和蛇纹石为原材料,刻有人头、龙、猪、虎、鱼、鸟、昆虫等像。至殷商时期,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石人、石牛、石熊、石虎、石龟等石雕。石人作跪坐姿势,双手抚膝,腹部垂一长方形布,无衣纹,其身份可能是平民或奴隶。至汉代,石像成群出现,在陵墓前可见较大型的石刻群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一代名将霍去病墓前的花岗岩质的石刻群像,相传是为汉武帝为了纪念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而立,在如今还保存的石刻群中,以“马踏匈奴”石像为代表。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创建唐王朝时各次征战中的坐骑的石雕。贞观十年天下大定,李世民下令,叫当时的大画家阎立本绘制其所骑骏马图,并分别雕刻在六块宽约2米、高约17米的石灰岩质石屏上。每块屏的右上角刻有马的名字,注明此马是李世民对谁作战时乘用的,并且还刻有李世民对它的评语。这些石雕当年都存于唐太宗的陵墓——昭陵,1914年其中两块被盗窃至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余下四块现在保存在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内。

宋元明清时期在石雕制作上更加精细,位于曲阜孔庙大成殿的明代雕刻达到极高的水平。该殿一共28根雕龙石柱,两山廊檐及后檐下水磨八棱石柱18根,为浅浮雕团龙祥云;前檐下10根,为深浮雕双龙戏珠,下衬山海波涛,上缀朵朵浮云。位于故宫保和殿北边正中的御路,有一整块汉白玉石雕,名为“云龙阶石”,它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量超过200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石料。石雕四周刻卷草图案,下面为海水江崖,中间是突起的朵朵流云和出没于江海、云层之中的九条巨龙。
形象逼真,雕工精细,构图也非常壮观,是我国最大的石雕之一,也是古代石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尤其是佛教美术与中国石刻艺术相结合而出现的石雕、石刻艺术更具特色。河北省曲阳盛产汉白玉,其质地坚致、色白如雪、细腻莹润,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和历史悠久的雕刻传统,据《曲阳县志》载: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四年间,曲阳县修德寺旧址出土了两千多件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佛教造像。
位于四川乐山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佛像石刻,大佛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凌云山麓西壁,岩性为红色砂岩,通高71米。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历时近90年。远观大佛,见其雍容大度,气魄雄伟,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石窟寺雕刻艺术,一般又简称为“石窟艺术”,我们常说的石窟,实际上是指在河畔山崖等处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
我国的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地域分布广泛,从戈壁大漠,到中原腹地都有古代石窟分布。龟兹是我国西汉时期西域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它越葱岭可南下印度,西通中亚,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因此,当佛教在印度兴起并不断向外传播时,北向东传的一支,首先到达龟兹,日渐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龟兹石窟艺术。龟兹石窟,包括位于古代龟兹国领域内的所有石窟,其中以克孜尔石窟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克孜尔石窟开凿于明屋达格山的悬崖陡壁的砂岩上,高低错落,大小相间,石窟内壁上有保存至今的壁画。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的不断开凿,方才建成了留传至今的巨大窟群。可惜的是藏经洞内的大量珍贵文物在晚清时期被外国人掠夺,造成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417年,存有洞窟、泥塑石雕、壁画等石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石窟所在的山体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岩性为红色砂岩和砾岩,质地相对疏松,不适合大面积雕凿,因此大多佛像以石头为支撑,表面采用泥塑的手段进行雕刻。
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大同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的砂岩断崖上。其中的大窟多建成于北魏年间约公元460年至公元494年之间,小窟龛的开凿则一直延续到公元525年。由于渗水与岩石的长期相互作用,云冈石窟饱受风化侵蚀的威胁。龙门石窟坐落在河南洛阳城南的伊水两岸,南北长约一公里,现存大量窟龛、造像、题记、碑刻、佛塔等文物古迹。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的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都有所雕凿。
龙门石窟开凿于灰岩之上,灰岩的主要矿物为方解石,硬度较低,相对便于雕刻,石像的细节也更加生动,这也成就了龙门石窟辉煌的石刻艺术。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砂岩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