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年前,这里是当地望族的书房,族中儿童每天在这里诵读诗书;175年后的今天,这里变成了免费的童书馆,任何儿童都可以来这里借阅藏书…历史可以埋在故纸堆等人挖掘,历史也可以被活化重新融入我们生活。在大鹏所城的这栋有175年历史的怡文楼里,亘古不变的日光仿佛穿越百年,同样挥洒在了一群埋头苦读的少年身上时,历史就这样被传承了下去。

日前,记者跟随深圳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循着红色记忆看深圳之山海筑梦·精彩大鹏”采访活动来到大鹏所城发现,这座拥有700年历史的深圳“文化之根”,被一系列艺术、科技的手段重新活化,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红色文旅“打卡点”。漫步青石板的老街,触摸着斑驳痕迹的砖墙,映入眼帘的是爬满矮小屋顶的藤蔓植物、百年古树以及随处可见的三角梅、罗汉松…

城门中间黑色的土砖是14世纪明朝洪武年间的遗产,城门两边是1984年修补而留下的红砖,墙顶则是一排1998年增补的黑砖。不同的墙砖跨越600余年,却浑然一体,共同呈现着岁月的沧桑。大鹏所城始建于公元1394年,是深圳的“文化之根”,也是深圳别称“鹏城”的由来。近年来通过深度挖掘、活化利用,大鹏所城的多项红色文化资源升级为备受游客喜爱的红色文旅“打卡点”。

2019年国庆期间“面世”的刘黑仔纪念馆,由东门巷刘黑仔故居活化而成,纪念的是土生土长的大鹏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独立大队短枪队队长刘锦进。刘黑仔一生只有短短27载,加上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留下的史料和图片不多。纪念馆巧妙地利用主题雕塑、场景投影和影视重现等手段,展现了刘黑仔一生多个传奇故事。位于南门巷的刘起龙将军第,活化成为海防文化体验馆,游客可通过墙面投影观看明清水师练兵动态古画,体验历史巨作《海国图志》的互动游戏,戴上眼镜感受惊心动魄的甲午海战…

这种数字新媒体展陈方式不仅没有破坏原有建筑,更让老宅子“活”了起来。据介绍,居港的刘起龙将军后人参观完后充分肯定,并主动提供将军第旧物——两把酸枝椅作为展陈之用,表示感谢。怡文楼是深圳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的21处不可移动国保文物建筑之一,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曾是抗英名将赖恩爵将军家族的书房,也是赖氏家族儿童读书的地方。今天的怡文楼被活化成为大鹏新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机制的品牌项目。
其中,大鹏自然童书馆就坐落在怡文楼二楼,于今年8月26日正式开馆。自然童书馆承担了大鹏新区儿童活动与自然教育基地的功能,共收录逾4000册图书免费对公众开放,给孩子及家长提供了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体验空间。站在这个古书房里,遥想175年前的孩子和今天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地方埋头苦读,时光仿佛就这样凝固。记者看到,这座“国保”书房活化成的现代童书馆整体设计以大鹏幽远浩渺的海湾和苍翠蓊郁的山林为灵感,划分为“海洋”“森林”“陆地”三大主题空间,结合大鹏古城的古建筑特色,以蓝、绿、黄三色分别对应三大空间,并大规模使用天然木纹,让空间视觉更加自然柔和。自然展呈区上整齐摆放着一本本鲜活有趣的大自然童书,展示墙上张贴着的“大榕树下居民党史故事会”的影像图片。
2019年,大鹏所城的旅游人次历史性地突破了500万,每两个到大鹏新区旅游的人就有一个到这里“打卡”。2021年2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的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广州揭晓,大鹏所城文化旅游区成为该批深圳市唯一代表。据大鹏所城的运营管理方、华侨城深东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团队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聘请专家为大鹏所城保护与活化“号脉”,提出了“文化引领,形态、业态、文态‘三态合一’”的总体提升策略,最终实现了保护与活化两者兼顾。据大鹏新区工作人员介绍,未来还将利用大鹏自然童书馆、东江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等平台,开展更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擦亮大鹏文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