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年,新四军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史称“黄桥战役”。28年后,几位从上海国营提琴厂回乡的工人,办起了溪桥乐器厂。千百年来从未与乐器打过交道的小镇,突然迸发出了制造潜力。农民、泥工、主妇,人们纷纷进厂,拿起了刨子、铲子,做起了提琴。淘宝、天猫的陆续到来,则让提琴开花的速度成倍加快。2018年,从事乐器及配套企业已达230多家,从事提琴加工人员已达35万人。

这意味着,走在村头巷尾,每六个人里,就有一个提琴从业者。内里氛围浓厚,池塘是提琴的形状,窗户是提琴的形状,替代雕塑耸立的,还是一把红色小提琴。79岁的吕伯健,从那辆二人座的电动汽车上下来,拉开移门。因刨木和刨板有相通处,1972年,他转行做提琴,并进入凤灵。这个行当,做上十年才有一些意思,做上二十年三十年,才算得上成熟,急不得。”那个年代,黄桥镇上的提琴产业集群还没有当下的规模,也没有电商销售渠道,更多的人都只能进大的提琴厂,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员,拿一份安稳却不多的工资。八年之后,他一头连着固定的供货商——都是乡亲,另一头连接着客源——乐器行、音乐老师、个人客户,都是因为过于零散而无法从大厂拿琴的人。

一天卖出6把,一个月卖出180把,加上琴弓等其他配件的销售,李进的“梵阿玲”提琴店,年营销额300万元。“做淘宝店,我是得到了和那些成绩好‘有出息’的同学,一样的生活。翁永华说的“不做”,在一天当中,是早上8点前和晚上4点后,“我得给孩子和他爹做饭吃”;她说的“少做”,在一年当中,是六七八三个月,“六七月我得收麦子,八月我得下田去插秧啊”。“孩子们将来如果还是做琴,至少也能随时随地拉上两曲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