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泥塑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大理各族人民创造的一项色彩斑斓、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大理民间一门古老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至今,大理泥塑艺术不断完善和成熟,具有较高造诣的泥塑艺人层出不穷,泥塑作品遍布云南各地乃至四川、贵州、西藏。随着代表五大洲的火炬手跑向青春大道。

大到寺庙的各类塑像,小到民居的门楼、照壁,都能看到大理泥塑的踪影,多不胜数。在泥土的选取上,主要取洱海东面山上特有的红、白、黑三色土,筛土时,筛去泥土中的石粒和杂质,用棉花和纸巾配以水,按一定比例合成粘度及软硬合适的稀泥,最后再进行成品创作。原本是一男一女两个儿童双手托起一个圆球。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大型宗教人物塑像时,泥塑过程尤为讲究,用树干支架,然后扎草造型,不断糊泥,凭经验、手艺,利用雕刀等数十种工具,精心打磨,塑造出人物形象,再辅以彩绘,成型后的泥塑作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还有结合科技与传统手艺的纸雕创作。

是砖瓦窑烧制的泥塑作品,广泛用作白族民居建筑饰件,如勾头瓦、飞檐瓦、屋檐马鞍、屋顶瓦猫、房头屋角的金马、碧鸡、狮子、麒麟等吉祥兽;是大型宗教人物塑像,主要用于佛寺、道观及本主庙,包括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大黑天神等神话人物及白族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忠臣义士、名宦乡贤;大福不拘泥于惯性思维和传统手法。

是民居和宗教建筑的装饰,如照壁、大门和山墙上的花空泥塑,一般有龙凤、花鸟、人物故事等内容,往往与房子用途和主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有关;近年来,在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宗教等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大理泥塑得到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展示住宅景观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手法。

如今在大理,凡走进某个村落,或在本主庙,或在白族民居建筑上,都能看到丰富多彩的泥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