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不难发现,在古代不论是官衙庙堂,还是豪门宅邸的大门前,各种造型的石狮随处可见。然鹅,有趣的是,在中国古代狮子本就不存在,它为何会成为镇宅之兽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被神化了的狮子,在古代引起了波澜,人们对狮子的推崇到达了顶峰,因此也就很快成为雕刻艺术的题材。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之分,讲究阴阳协调,所以石狮子的摆放也有一定规矩。通常是一雄一雌,双双对对,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阴阳学说。后来的石狮镇宅,最早可追溯于唐代,在《元代石狮趣谈》一书中,提及到,当时的政府规划了“坊”,相当于现在的街区,来作为人们的住宅区。

为了避免石块的生硬单调,能工巧匠们就在上面雕刻了狮子、麒麟等瑞兽,既美观实用,又寓意吉祥。二品十二个发髻,三品十一个发髻,四品十个发髻,五、六品都是九个发髻,七品以下的官员府邸门前就不许摆放守门的狮子了。

不同时代石狮子的雕刻呈现不同的特点,也显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石狮子距今已有2000余年,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国人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石狮子不仅仅是雕塑,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