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合阳,拴马桩又称为“石桩”,多数用青石雕刻而成;在县北梁山脚下的村庄里,则就地取材,用砂石雕刻而成,由于石质结构粗糙,造型也就较为粗犷,而且不耐风化,年代久的侵蚀的相当厉害,甚至是已经面目全非了。拴马桩一般高出地面170-200厘米,埋入地下部分约70至90厘米,是未经仔细打磨的方柱形原胚;也有那种群众称为“望桩”的,不仅径围大,高度也可达3米左右。拴马桩顶部是圆雕的猴子、狮子、人和人骑兽的造型最多。

桩顶部分是上层承托主体,一般做圆鼓形、台形、带四柱的阁形或花瓣形;昔日富家人专门有马房,拴马桩自然就栽在马房门前的粪场上。顶部的人物造型几乎全部是少数民族形象,骑手头戴盔或螺式小帽子、圆顶帽子,也有缠帕、挽髻、留长辫子等不同形式。身上的服饰或者披甲,或穿皮袍,或是单衫,或是阔袖长衫。合阳群众习惯把少数民族称之为“胡人”,对于拴马桩顶部多是胡人形象这一点,他们是这样解释的:

“胡人都在草原上放马放牛,叫人家看咱们的高脚牲口,牲口就没病没灾,四季平安。”合阳是传统的农业县,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家庭来讲,大牲口是举足轻重的,所以人们就要寻求一种保护,在拴马桩上也随之寄托着自己的希望。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拴马桩是庄户人家的“华表”,是民居建筑的组成部分,至于用来栓牲口,只不过是物尽其用罢了。在坊镇灵泉村后巷,党福喜家大门前,耸立着两个粗壮高大、雕刻精美的拴马桩,与面阔三间、开着中门、山墙一砖到顶的门房浑然一体,使门房更加显示出一种庄严、雄伟、宏大的气魄,或者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形象化注脚。

在合阳金水沟中断,盛产优质青石,为合阳的石雕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平政的南北百坂村过去都有不少出名的石匠,在巷道里留下了他们许多精品,令欣赏者叹为观止。遗憾的石合阳人遵从“工匠不留名”的古俗,致使我们今天对这些民间艺术家的情况一无所知。伏六和阳村史家巷史振宗家老屋大门两侧是一对卧狮鼓儿石门墩,石质绵润,光可鉴人。更显稀罕的是在门墩下端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刻着两行小字,一行是“万历叁年秋捌月吉旦”,一行是“百坂村石匠李守仁”。

我们可以推测这位明代的石匠“李守仁”大约是位技艺超群的石匠,在方圆一定出名。可惜我们除了这对门墩以外,无从知道哪些拴马桩都是他的艺术作品。拴马桩在巷道里不知默默地站立了多少年,就像路边的小草一样,不为人注意。1983年5月,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组织考察组,对合阳甘井地区的拴马桩作了考察;当年后季,合阳县文化馆对全县的拴马桩进行了普查,拴马桩在合阳民间散存量非常丰富,是我国雕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拿它与明陵石雕和清宫石雕相比,它更具有生命感和民族精神,更接近于艺术源于生活的本质和特征,在艺术创作中更加肯定了内在的人格,更加灌注了人的主观情感,完全可以在中国的雕塑艺术史上堂而皇之的写上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