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逛庙会,赶集市,总是可以看到那些大人拿着一块面团,稍微动动手,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嫦娥…其实面塑有着更悠久的历史,而我们记忆中的面人只是它其中的一小部分。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但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关于面塑最早相传是在尧舜时期,当时因为自然灾害,人们都要杀一些牲畜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后来,人们为了节约,就使用面粉调和,捏成猪羊,代替真的,供奉神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花供”。而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有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地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
关于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民间捏面塑所用的面,由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掺和而成,并加适量的蜂蜜、甘油等,以保证不易腐裂。有时还要掺杂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
所使用的工具较为简单,主要是脖子、梳子、篦子和剪刀。曾经流传过一句话,“世界面塑看中国”,作为面塑的发源地,中国的面塑被世界称为“中国雕塑”。经过千年传承发展,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面塑艺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赵派、山东菏泽李派以及北京的面人郞、面人曹,面人汤。他们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像偏北方地区的风格就是古朴、粗扩、豪放、深厚;有人说,面塑艺术家他们思想都很保守,守着老祖宗的文化传统,很难融入现代文化。
但其实,新一代面塑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潮流跟经典的融合,他们的作品中,有着他们关于经典的传承,但同时也有他们关于现代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