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8日,在济源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的一间会议室内,人们的目光被一个陶塑作品《愚公移山》吸引,在英国漂泊了半个世纪的“愚公”,终于回到了他的故乡——河南济源。记者看到,这个陶塑愚公虽须发皆白,但却昂首挺胸,精神抖擞,手握头,脚踏大山,眼神里充满了傲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他两臂粗壮有力,双手布满老茧,裸露的胸膛肌肉饱满,彰显着中国男性的阳刚之美。整个作品大到身材比例,小到肌腱线条,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2020年2月,曾在兰州军区某部服役的退休军医刘恺在英国期间,在一家古董店看到一座陶塑作品《愚公移山》,标签上却写着《拿斧头的中国人》。

这件陶塑作品产自于20世纪60年代的我国广东佛山,色彩搭配艳丽,造型风格独特,质料上乘,保存完整。刘恺推断这一定是出自于我国某位雕塑大师之手,他当即将它买下。经反复查阅资料,得知这件作品出自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代表人物刘泽棉之手。

他的陶塑作品注重刻画人体衣纹、筋骨等细节,具有古朴厚重、形神俱佳、色彩丰富等特点,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该作品刀法细腻,雕工精湛,纹理清晰,塑造出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神态刚毅、意志坚韧的愚公形象。

刘恺根据自己对陶塑《愚公移山》以及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写了一篇文章《拿斧头的中国人》,发表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杂志《剑河风》。该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不少的反响,也引起了刘恺济源籍的老战友李玉清的注意。

经李玉清多方协调联系,最终决定将陶塑作品《愚公移山》无偿赠送给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济源。“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攀高峰的不竭动力。”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一定会把这件珍品保存好、展示好,并宣传好它背后的动人故事,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紧密结合起来,讲好愚公移山精神的中国故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