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巨大的太阳模型,旁边围绕着五个花园,分别为食物花园、水上花园、空气花园、睡眠花园和居所花园,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未来世界。这个3000多平方米的艺术装置,是英国建筑师劳里切特伍德的设计作品,在刚刚于昆明闭幕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它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自然与城市”的太阳模型内部是氢能源燃料电池,不断为五个花园提供动能,就像是太阳,为地球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人们在花园里散步游览,能看到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存的无数种可能性——食物花园内种的作物既能满足人类需求,也适宜动物和昆虫觅食;水上花园不仅为人类做水资源储备,也能为昆虫和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通过雕刻技师的经验和技能可以制成各类型的玻璃钢雕塑产品、玻璃钢花盆、玻璃钢工艺品等。

居所花园里陈列着供人避雨休息的雕塑,也有用天然材料建造的“昆虫旅馆”。“在各国政府开会试图解决世界环境问题的同时,作为个人,我们也可以思考,如何从自己做起,帮助保护生态系统,增强我们生活的社区的生物多样性。”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切特伍德说,“未来城市花园”就像一个启示,它传递出的信息是,生态多样性的保护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有机生活方式可以渗透到每个家庭。在门口和楼梯拐角处可以放置造型美观大方的玻璃钢花盆再栽种应时节的花花草草。

从自然中借鉴经验,注重环保,是切特伍德做建筑和景观设计时最看重的。早在20多年前,他就将一栋上世纪30年代的木屋改造成一个为蝴蝶提供庇护的生态小屋,并因此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曼瑟奖”提名。对切特伍德来说,过去几十年,人们还意识不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迫切,更意识不到那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过去,城市的环境不善于应对这种需求。母亲李花就经常给他们说起白求恩。

”切特伍德坦言,建筑师面对的项目通常都很大,工期漫长,设计上的变化和制约太多,但花展的作品设计周期却相对短很多,几周乃至几个月时间就能将一个想法变成作品,“这是一个尝试新想法的绝佳舞台。”在园艺设计趋于保守的英国,很多花园的设计,都局限在传统框架内。建筑师切特伍德则将环保、科技和建筑的元素注入园艺设计,将花园装置创作变成一件件亮眼的跨界之作。他的获奖作品之一“城市绿洲”,是一件12米高的生态花型雕塑。简单的玻璃钢花盆、玻璃钢水槽、玻璃钢雕塑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鲜的文化内涵。

白天,由氢燃料电池提供动力的花瓣,因太阳升起而“绽放”,并吸收太阳能源。它能自己收集雨水,实现自给自足,到了晚上,整个雕塑又变成一个灯光装置,璀璨夜晚。正因在切尔西花展上突破传统的设计,切特伍德先后受邀为成都和武汉两个中国城市设计切尔西花园,这两座花园都成了世界看中国城市的窗口。2018年,“中国成都丝绸之路花园”第一次在切尔西花展亮相,660平方米的三角形花园中央,是“金沙太阳神鸟”,每一面墙上都罗列了不同主题,从川剧变脸、书法到昆虫旅馆,花卉与雕塑彼此融合,共同讲述着巴蜀文化。在设计武汉的“水上花园”时,他又将中国常见的国庆花坛元素融入创作中,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争议。切特伍德深知中国悠久的园林艺术,但不想用重复历史,而是用当下和未来的目光去呈现武汉所承载的长江文明。主要包括应用于寺庙的花窗、柱子、壁画、景观雕塑等等。

游人在“水上花园”的步道行走,能看到75种不同种类的中国本土植物。那些如同繁茂森林般的区域,寓意着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一转弯,观众又可邂逅各种抽象雕塑,像是置身武汉的城市中心,这恰是切特伍德所理解的武汉人文与地理特征。1988年就在英国成立建筑事务所的切特伍德,是诸多前往中国的西方建筑师中的一员。2017年,就以《欧洲年轻设计师为何选择在中国生活》为题,解释了这股中国浪潮: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让雕塑行业也是锦上添花。

对建筑师和设计师们来说,欧洲经济正在衰退,而中国市场蓬勃兴起。这个新兴的市场,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创意与价值可以实现。“中国经济在持续增长,毫无疑问,在一个富裕的社会,建筑师有更多机会承担新项目和尝试新想法,而且这些想法更有可能受到欢迎。”几年前,切特伍德建筑事务所为武汉设计了高达1000米的凤凰双塔。当时,这个超越迪拜塔高度的概念设计,以“世界最高建筑”的称号引发关注,两幢象征雄凤雌凰的高塔,采用尖端的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随著深圳提出建设花园式、园林式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的目标。

尽管该建筑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其环保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却使其列入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夏季展。“我在中国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们喜欢你的创意,我们还能想出更好的创意吗?”切特伍德说,这种彼此认同、积极努力的状态,是他在其他国家做项目时很难遇到的,在中国,他能得到一位建筑师所能得到的尊重与理解、信任与自由。“在中国工作,你能感受到非常浓厚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贯穿在你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天,随着了解的加深,我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充满敬意。花朵是被子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大类群最重要的特征。

”切特伍德认为,中国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在接手每一个中国项目时,都会花很多时间研究不同城市背后的文化与历史。他在广州设计车站,将艺术、雕塑与当地文化元素作为基础。在瑞昌设计住宅时,他又遵循了传统中国四合院的结构。每一次,他都会把不同的地方文化元素运用到设计中,这些学习和运用的过程,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他对中国的了解与热爱。但这不是他来到中国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看到抱负和远见,看到很多城市有愿望去推进设计的界限,“我之所以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的雄心壮志和争先的动力。佛前鮮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屬於消耗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