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十年代的首都地标,北京展览馆极具特色,中央高耸的主塔,两侧舒展的回廊,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塔顶上的红星,回廊上的党徽,还有精美的雕像,成为时代感极强的装饰。1952年,李富春同志访问苏联,在谈判中,苏方提出在中国展示苏联的建设成就。北京展览馆集团不断丰富打造鲜明的文化品牌。
为此,中央决定在北京、上海建设苏联展览馆,以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953年春,经中苏双方一致同意,将馆址确定在西郊西直门外。1953年10月15日正式开工,当年有一万多名建筑工人和六千多名解放军战士日夜奋战,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54年9月竣工。舞勺之年的崔如琢在北京展览馆参观了齐白石遗作展。
当时,展览馆占地面积约13.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占地面积8.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主体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并附设影剧场、餐厅、电影馆,还铺设了专用铁路支线。中央大厅正面大门上部镶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苏联展览馆"五个镏金大字。首届浙江丽水文化精品展览于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了开幕式。
1954年10月2日在新落成的苏联展览馆,举办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1958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苏联展览馆更名为北京展览馆。18世纪初,彼得大帝向西方打开大门,将哥特式教堂的高塔,与传统民间的木构尖塔结合,演变为俄罗斯式尖塔。也许是在北京读书时一有空我就跑到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和北京展览馆等固定和临时的展览场馆。
十月革命后的莫斯科,拆下克里姆林宫尖塔上的十字架,换成光芒四射的红星,苏联成为全世界无产者心中的希望。在展览馆的正门前立有四个罗马柱,柱子上雕有两男、两女四个苏联人的形象。五十年代,苏联的英雄主义感染了中国,人们相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以忘我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北展剧场坐落在北京展览馆气势宏伟的欧式风格建筑群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广为流传。作为榜样的保尔·柯察金,感动了无数中国青年,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激情的潮水退去,冲天气势被制度缺陷抵消,人民又重新作出选择,“老大哥”在冷战对抗中解体。南倚长河、毗邻北京展览馆、天文馆和首都体育馆。
而昔日的“小弟弟”,以中国式智慧度过险滩,又重新扬帆前行。如今的中俄之间,有上海合作组织的联手,终于回归正常的国家关系。《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那个时代的记忆,又再度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