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后代之意。
本来娶妻是应当告知父母的,但是舜帝娶妻却没有告知,舜帝是古代的圣人。现代有人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尽后代的责任义务为最大的不孝。”“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认为,就好像告诉了父母一样。
”把无后解释成“不尽后代应尽的责任义务”在现在看来更符合当下的情景语境。事实上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早已有完备的权威性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绝先祖祀”四个字,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娶无子是最大的不孝。
因为早在西周,汉族人民就确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谓“敬天法祖”。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代代相连,永远传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在传统汉族人看来,无人祭祀的人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宁,处境是非常悲惨的。孟子作为儒家学派巨擎,坚持儒家敬天法祖的基本立场,强调敬奉祖先,进而强调传后的重要性,也就自然而然了。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
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