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读人物传记,但有多少人看过连环画式的人物传记呢?大雄殿最醒目的装饰是殿内左右各有一大型圆柱,镀上彩龙缠绕,龙头上各站一尊童子,好似腾云驾雾,动感十足,这种工艺称为悬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觉苑寺真正的镇寺之宝,是藏身在大雄殿墙壁上的壁画,在三点五米高的墙壁上,画有十六铺壁画,一百七十多平方米,共描绘了二百零九个故事。有趣的是,故事源自印度,可是壁画中描绘的人物、服饰、建筑等方方面面都是中国明代时的模样,称得上是明代社会风俗的墙上缩影。
画中人物目光坚定,让人联想到他削发得斩钉截铁,甚至前伏下跪的白马眼神也描绘得十分传神。相传唐代时,大雄宝殿竣工后,寺院住持请来唐代画圣吴道子绘制壁画。无道子欣然接受了邀请,但是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无道子却迟迟不肯动笔,直到有一天,大家早上推门一看,殿内壁画已经完工。实际上,觉苑寺现存的建筑是明代的,壁画也是明代的,因此绝对不可能是唐代吴道子的作品。但是专家说,民间传说也并非纯粹杜撰,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上面的文字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就有觉苑寺了,原名弘济寺。专家考证认为,唐代时觉苑寺就有壁画了,而当时画圣吴道子确实在蜀地一带活动,另外更重要的是,觉苑寺的地理位置有些特殊,它位于剑门蜀道西南端。古人认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比蜀道更难走的是蜀道上的栈道。古人把栈道分为南北两段,南站北起陕西宁强,南达四川剑阁武连,钩山带河绵亘三百多公里,是数不到最艰难的一程。
觉苑寺是车马人流汇聚之地,可以想象这里当年的繁荣。所以有的专家认为,唐代时觉苑寺最初的壁画可能是吴道子的作品,只是元末毁于战乱。明代重修时,也有刻意模仿吴道子画风的痕迹,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如今觉苑寺还保存着很多珍贵的石碑,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墨汁,见证了觉苑寺曾经的兴盛。“宋庆元三年,武连县令何琰命人刻碑,记录当年人们在蜀道上种植松柏保护道路的事迹。如今,在觉苑寺所在的剑阁县境内,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名叫翠云廊。这里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古蜀道,如今路面完好牢固、畅达可行。种松碑记录的就是宋代时人们在这里植树护路的事情,成为研究蜀道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觉苑寺见证了古蜀道昔日的热闹,随着蜀道被公路所取代,昔日的交通要道变成偏僻之地,少有人来。因为少有人打扰,寺中石碑、壁画等珍贵文物虽然历经百年时光,依然保存完好。二零零一年九月,觉苑寺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今,文物工作者每年都要对建筑、壁画等文物进行定期的修复和保护,使大殿里的壁画显得古意盎然,历久弥新。据统计,觉苑寺的壁画,仅人物就画了一千六百九十四个。
而专家通过解读壁画,认为创作壁画的人其实就来自四川民间,而且中间还一度有停工的时候,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专家发现觉苑寺壁画的画师还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壁画中增加了很多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壁画将明代现实生活场景融入其中,人物肖像、亭台楼阁简直就是明朝生活图景的再现。觉苑寺壁画被认为是研究明代社会活动重要的历史物证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壁画中小孩的发型被当地百姓称为“锅铲头”,至今川北地区还有一些小孩仍然有留“锅铲头”的传统,所以画师很可能就来自当地民间。比如在《游观农务》中,农夫一手扶犁,黑牛前腿粗硕,奋力扒地,刻画的活灵活现。比如这幅画描绘了肩挑木桶被压弯了腰的除粪人形象,可以想象他们一年四季是怎样度日生活的。如果画师没有长期生活在底层,很难有如此精妙的表达。觉苑寺壁画中的仕女像最为传神,画中大部分仕女身体呈S型曲线、姿态动人,人物虽然头饰、衣饰沥粉贴金,但整体仍透出清新而朴素的自然美。
清秀颀长、窈窕俊逸的人物造型,在明代人物画中可谓独树一帜。在觉苑寺壁画的末尾,还描绘了六个人物形象,分别是两位僧人、三位官吏和一位侍从。有专家考证发现,壁画最后两铺计三十多幅都留有捐款者的一些信息。应该是绘制到最后阶段,因为资金短缺被迫停工,后来要靠百姓捐牛、捐羊、捐钱得以继续画下去。正是民间的资助,民间画师的精心构思,给世人呈现出一幅墙上画卷。这部历经岁月沧桑的壁画,不仅是一部壁画艺术的瑰宝,还是一部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