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杭州良渚日”活动的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杭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部门的领导和嘉宾,兴致盎然地参观了韩美林创作的这座主题雕塑。在河湖遍布的钱塘江和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遗址犹如一颗明珠,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不可替代的众龙之首。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权威性地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存在,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日——7月6日,也被设定为“杭州良渚日”。

“中华文明一千年前看北京,两千年前看西安,五千年前看良渚。”良渚,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朝圣地,中国文化的新地标。良渚的城墙遗址、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辉煌灿烂的玉文化,都深深地吸引着韩美林这位朝圣者。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韩美林创作的雕塑《良月流晖》,将良渚文化的文明精神,融入韩美林“古老又现代”的艺术风格。细微之处见精神,韩美林的构思创作,将中华文明的深层肌理注入到这座雕塑中。

雕塑由基座、玉器和火焰三部分构成,充分彰显了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内核和精神延展。顶端跳跃灵动的火焰,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原动力。乌拉圭艺术家认为,雕塑是一个能够展现文明、连接古今的微观世界。“对一个艺术家来讲,雕塑是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自198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成立,不仅正式开启了韩美林大型城市雕塑的艺术创作之路,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美协内唯一一个由美术家个人名义领衔的工作室。

韩美林在雕塑领域如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使他在30年间,完成了51座巨型城雕,这些高达数十米甚至近百米的韩美林雕塑,矗立于国内24座城市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在接到良渚遗址管委会的雕塑创作邀请后,韩美林接连三次前往良渚文化遗址公园考察。从数量众多、品类丰富、制作精美的玉器,到水乡泽国里穿越时空的先民劳作遗址,韩美林不辞舟车劳顿,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这辉煌灿烂的良渚文明中。第三次,则带上了好友冯骥才、白岩松、王铁成等人一起来共同体悟。

三赴良渚后,韩美林又邀请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的领导、良渚文化的专家,专程来到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座谈讨论,深入交流。“良渚遗址,是文明古地,是文化高地,也是艺术圣地。我们应当把它保护好、发扬好、传承好,让沉睡在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画本里、书法中、雕塑上,都重新活起来。”为了使雕塑设计兼具文化内涵和视觉审美,韩美林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史料,复印了数百页文物资料,绘制了无数质朴的线条和神秘的文字图案。

从具象的火焰、玉器图案,到意象的江南山水,韩美林的手稿本里被各种良渚文化图案填满。设计稿的不断完善、泥塑小稿的不停修改,“八零后”韩美林精益求精。即使因身体原因住院手术期间,韩美林依然魂牵梦萦于心心念念的良渚雕塑。激情是灵感的火焰,文明是灵魂的淬炼,艺术是放飞的想象,终于,良渚古城遗址的主题雕塑形象,在韩美林脑海里浮现了。这是一座致敬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雕塑,在7月6日首个“杭州良渚日”亮相,是韩美林这位朝圣者奉献出的真诚礼赞。

为此,韩美林与良渚遗址管委会同时努力,在保证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尽心尽力,确保雕塑如期亮相。古往今来,良渚文化作为令人仰止的文化遗存,其人文内涵早已渗透到华夏文明的各个层面,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之源。韩美林创作的《良月流晖》雕塑,将成为国人连通古今的精神通衢,守望绵绵不绝的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