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在西安的历史并不长,据说西安第一个城市雕塑,是西安人民剧院入口处的工农雕塑,创建于1953年。60多年的世相变迁,苏联风格雕塑的风采依然独一无二,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独特记忆。城市雕塑大规模地出现在西安街头巷尾也才是近20年的事情。它们散布在西安东西南北的街巷中,各种风格,各种材质,各种主题,各种色彩等等不一而足,可圈,可点、可爱,可笑…十多年前,寒窑附近还是一片麦地,如今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居然出现了男女之爱的主题雕塑,虽然颇具争议,但也是巨大的进步,在这一点上,曲江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不容置疑。
若干年后,在这些主题雕塑中游玩长大的孩子,其观念和行为一定是明快和健康的,因为他们从小就已经对男欢女爱的场景脱敏了。在任何角度拍摄,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佛像都能与大雁塔形成一幅新的画面,雕塑和地标相互辉映,视觉效果极好,这是我眼中城市雕塑的最高境界。“拉面女神”至少也有20多岁了,所在地从公路学院更名为长安大学也已经有16年了,至今”女神“还是那么清纯。岁月居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一丝的沧桑,青春依旧闪亮,身姿依然挺拔,这是并不多见的能够跨越局限的雕塑。
这是大兴善寺西街人文历史主题街区路口的雕塑,妖娆的舞姿,飘逸的衣袂,手握横笛,颇有几分敦煌飞天的意态,但是的但是,女子罕见地背着一对天使的翅膀。所以你必须重新设置你的认知系统,你必须以超越东西,无关古今的心态来接受这个来到俗世的仙女。这组女胖子原来在南门广场,那可是位置显赫,万众瞩目,现在的新家是阴凉的雁塔文化新天地广场附近的绿化带里,完全失去了当初设计的六大定位目标。
此中落寞和遗憾的滋味除了雕塑的作者有,估计胖女子也有。大雁塔东苑的皮影雕塑展现了乾县和礼泉弦板腔皮影戏的前后台场景。皮影很常见,如此声嘶力竭吼秦腔的人像并不多见,此中人物的张力和表现力十分强大。雕塑用一个象征性的镜子,将历史和现代联系起来,镜子两边的4个女性铜像象征着古城从唐代的兴盛到现代的振兴的历史变革,和平鸽则象征着古城市民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镜子左侧为两个唐代的仕女,右侧为两个现代的年轻女孩,四个人仿佛穿越时空进行交流,和东侧的近代报话大楼一起在此形成多重时代的交织。有一阵子,常去大雁塔西苑拍摄这些雕塑,反复搜索才知道,这是西安艺术家李小超2005年为西安大雁塔西苑创作的大型民俗青铜雕塑。雕塑群落的内容都是关中农村那些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有我们熟知的”帕帕头上戴“,“秦腔不唱吼起来”,“凳子不坐蹲起来”,“锅盔像锅盖”,“房子半边盖”等等,这些内容和形象极富地域特色,民俗民风也生动传神,特别是厚重的铜质材料与陕西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相结合,简直是绝配。
在陕西方言的语境之下,“顶个球”是俗语,但是当某些雕塑的顶上确实是个圆球的话,彼此的关联顺便就产生了,还衍生”顶个球建筑“的说法。西安邮电大学的这尊名为智慧之源的雕塑虽然顶的是个地球,也还是被列入了搞笑系列。现在,你用“顶个球”作为关键词搜索图片,会出来一大堆相似的雕塑,这是幸运也是“背气”。幸在因为这个“球”而被长久地记住,背在从此雕塑就被归入一个尴尬的系列。
“雕塑中的女性线条圆润,轮廓夸张,赋予了雕塑充满生命力的健康之美,同时也表现了闲情慵懒的精神状态,风情万种、妩媚动人的神态。雕塑手法上,壮铄与柔美的,使作品既有粗犷豪放,又具有牧歌式的情调和宁静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