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常见的经幢上刻的经文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也有个别刻有《道德经》的道教经幢。幢身系上细下粗的八棱柱体,高1.70米,上部每面阔0.20米,直径0.46米,下部每面阔0.22米,直径0.52米。

在幢身的正面首行楷书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九个大字。从第二行开始刻经序,每面刻九行,足行一百一十五字,最后一面尾行刻“晋开运二年岁在已二月二十九日丙”,从而证实了该经幢的建造时间为后晋开运二年。上层须弥座的束腰部分也为八角形柱体,与底层中间束腰部分一样,八个角上各雕有壶门一个,内有雕像一尊,似为使乐人。下部为八角形体,底部有八个斜面,上雕八个飞人正凌空飞舞,衣带飘扬。

上部分圆形,绕四周雕刻有四组建筑,四组建筑之间用以回廊联结。下部分圆柱体,绕圆柱浅浮雕有六组狮首衔环,之间有缨络联结。中部为八角形柱体,每隔一面刻有长方形浅龛,龛内各雕有一力士像,在素面上刻有楷书文字,但多已漫漶,中部为一八角形屋顶状宝盖,在八棱体的截面上刻有“回”形图案,顶部每面雕有瓦垅七行,檐下刻有角梁,飞檐,刻工精细,比例协调。下部为雕刻的多层仰莲图案,中部为一风化的柱体,上部为圆形宝盖,在宝盖的边缘凿有八个圆形小瓦,似是挂风铎而致。

作为经幢建造的起始,是自唐代以后建造之风才开始盛行。有为功德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忥僧德的墓幢,而五代之后晋国祚非常短促,与历代相比,只能称得上是昙花一现,因此所留遗物少之甚少。卫辉之陀罗尼经幢,承唐代经幢之衣钵,启宋代经幢之先风。整个经幢布局严谨,人物造像逼真,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佛教文化。它巧妙地使用高浮雕,浅浮雕、圆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完整地体现了当时的雕造技术,堪称极佳的石刻艺术品,而它作为一个时期——五代之后晋遗物的完整保存,就显得更为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