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天生的大嗓门儿,如果有一天声音低了,那就是我病了。初识吴涛林,并不觉得他是个手艺人,然而,他确是个不折不扣的手艺人。他的手艺与众不同——竹壳雕——专门用竹笋的笋壳做戏曲人物,而且,做得是惟妙惟肖,有模有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食者竹肉,衣者竹皮”便是明证。竹壳雕是以毛竹笋壳为原料,通过雕刻、剪贴、上光等步骤制作而成。这批竹简的确切年代有可能比汉更早。

从祖父到其父再到吴涛林,吴氏一家与竹壳雕已有百余年的情缘。在吴父十几岁时,祖父将其送到离家六十公里外的温州画伞厂,跟随远方亲戚张国球学习绘画、雕塑技艺。“文革”期间,吴涛林一家来到了现在生活的这个村子,一待就是几十年。由于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高考落榜后,他想参军入伍,但遭到祖母的强烈反对。加之自己是家中长孙,且家族祖业需要继承,思虑再三,吴涛林决定跟随父亲学习竹壳雕。古装人物的制作对于雕刻技巧的要求并不高,只需把头脸雕刻出来就行,因此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我们会在四合院外种竹子、石榴、紫叶李、紫藤这类老北京的乡土植物。

说到转型创作戏曲人物,他坦言是因为一次偶然的邂逅。1987年,吴涛林在杭州结识了中国美术学院的顾方松教授。顾教授告诉他,戏曲表演有铠甲,而竹壳的花纹特别有铠甲的味道,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顾教授的一席话,让吴涛林茅塞顿开,于是,在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的前提下,他开启了探索用竹壳雕刻戏曲人物的艰辛之旅。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一次次失败没能打倒这位探索者,反而激发起他一往无前的勇气。吴涛林的创作不拘一格,每件作品都会因材施艺,最大程度地利用材料质感、纹理,巧妙地将人物形象镶嵌其中。比如,在创作《赵云》时,为突出赵云气宇轩昂、英勇善战的特点,吴涛林用斑点较深的竹壳制作服饰,用斑点较浅的竹壳制作赵云怀中婴儿的襁褓,一深一浅,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强烈的层次感。谈到为什么能塑造那么多活灵活现的戏曲人物,他说,这多亏从小就喜欢看京剧演出。谁家爆竹最响财神先到谁家。

除京剧外,越剧的人物造型对吴涛林的创作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作为越剧演出的核心地域之一,乐清农村时常会有越剧团的演出。当人们都在舞台前欣赏演出时,吴涛林便会钻到后台,观察不同人物的服饰、妆容、表情、姿态,记在心里,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当竹笋破土而出,竹壳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开始与竹笋分离,落到地上,开始另一段生命之旅。在手艺人看来,每一材料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它们会呼吸,也会躁动。艺人们的最大特点,就是熟知这些材料的习性,并最大限度地将这些材料特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曾竹韶奖学金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自年开办以来受到美术院校和广大青年雕塑家的青睐。

因为只有阳光充足,雨水丰沛,长出来的毛竹壳才会韧性十足。有经验的师傅通常是通过竹节的长度来判断竹壳大小的。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竹壳都好,一般来说,生长在竹子两三米处自然脱落的竹壳最好。为了避免竹壳发霉虫蛀,竹壳在掉落后尽量使其自然风干,避免雨淋。最好的当属鱼鳔胶,是用当地常见的鳘鱼的鳔熬制而成的,因为沿海地区天气潮湿,而鳔胶的防水防潮效果好,黏合力也强。乐清是木雕之乡,因此传统竹壳雕的内芯都是用木雕制作的,但从吴涛林的父辈开始,开始脱“木”换“芯”——用制作脱胎漆器的办法来制作竹壳雕的胎芯。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

脱胎漆器制作过程繁复,要先做出泥胎,然后在泥胎外围裹棉麻,胎体小的裹两三层,大的裹四五层。待干燥后,脱下中间的泥胎,留下麻布的雏形,然后再将已经裁剪、雕刻好的竹壳粘贴上去,一个清新脱俗的竹壳雕就做好了。竹壳有其自身的光泽,吴涛林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好竹壳本身的彩色,反对添加人工元素。“竹壳也有自己的语言,我们的工作,就是让作品用竹壳自身的语言来讲话。”真正的大师,就是在作品中将材料特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然后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将手艺融入其中。在吴涛林看来,自己的作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力求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效果。中国第一家竹乐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是竹子制成。

沿海地区的人们都知道,毛竹浸泡在海水里,永远不会腐烂。作为一门诀窍,用盐防腐的经验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有人曾建议他改用化学添加剂对竹子进行防腐处理,效率更高。在吴涛林看来,即便是再有名的传承人,精力也是有限的,能将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原原本本传承下来便已经很好,创新过多有时会适得其反。几十年来,他一直秉持祖辈上沿袭下来的传统做法,原汁原味,从未改变。茶山竹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远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吴涛林说,“只有传统方法出了问题,我才会考虑去改。尽管吴涛林的作品参赛必胜,但他没有将这些奖状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而是视为对自己的鞭策与激励。同时,他认为手艺人不要总是盯着钱,“铜臭味重了,手艺就轻了”。现在,政府对非遗的关注,使他大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将祖先的手艺原汁原味传承下去的决心。如今,吴涛林已经将吴氏家族竹壳雕的接力棒传到了女儿手上,因此有关竹壳雕的故事还将继续…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