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为了祈愿国运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以铜铸九鼎,镇守华夏九州,世代相传,不断沿袭,逐渐让铜成为“国之重器”的代言人。铜雕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注塑等手法制造的一种雕塑,其后工艺水平不断改进,造型、质感、纹饰等艺术日趋成熟。此后,无论皇家园林、寺庙宫殿以及器皿物件,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喜欢以铜表其外,无形中让铜器始终处于一种高贵地位,铜雕工艺亦借此良机,随之不断蓬勃发展。因而产生了那种经过变形与修饰的阁楼式佛塔或密檐式佛塔。
杭州曾是吴越和南宋的都城,大批的“铜艺”工匠,因各种原因聚集于此,铜制品兴起,杭州铜雕艺术由此兴盛,成为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延续和变体。清朝同治年间,浙江绍兴石灰桥畔有一家“朱府义大铜铺”,因所造铜物件样式精美,技艺高超,深受当地人追捧,因而名声大噪,世人皆称赞“朱府工,女儿妆”,成为人们争相传颂的美谈。朱炳仁,作为“朱府铜艺”第4代传人,承袭家族手艺,颠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贯沿袭的铸铜文化,独创“熔铜”技术,成为一代宗师。2006年,常州天宁佛塔遭遇一场惊世大火,朱炳仁为其做修复工作时,意外发现大火熔渣里竟然藏着晶莹剔透的铜结晶体。无疑成为继人民英雄纪念塔和陈毅雕像之后。
亚洲博鳌论坛期间,朱炳仁两幅铜壁画作品登场亮相,立刻惊艳众人!其中一幅高10米,宽5米的主题壁画“万泉归海”,以铜为墨,描绘了万泉河畔,三江归海的壮丽盛景,让各国元首和嘉宾大开眼界!博物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一共耗费原料铜约150吨,除了地面和墙之外,其余一切都由铜制成,人走进屋内,就仿佛走进了铜的世界。朱炳仁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最终说服雷峰塔重建专家委员会,用铜作为主要材料,给新塔披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铜衣”。同时宝塔也可以说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建筑物之一。
如今的雷峰塔,不仅再现了当年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重现了“雷锋夕照”的盛景,而且还让雷峰塔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价值得以体现。所以,它既是浑然天成的,亦是变幻莫测的,于抽象的形态之中描述具体的意念,融入可以产生联想的抽象形态,以此表达畅游于形而上时空中的心驰意念。近年来,朱炳仁一直积极响应文化“走出去”的号召,一幅又一幅经典壁画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在欧洲开启了铜艺术展览之旅。也与村中有文峰塔这个石塔有关。
德国柏林,朱炳仁举办了以“熔山铸海”为主题的铜艺个展,被西方媒体盛赞,“朱炳仁是根植东方融汇西方,从传统走向当代的艺术家。”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朱炳仁创作的艺术作品《宋画迷宫》,以独有的熔铜技法,呈现宋朝的精致遗产及美学意境,让参观者皆赞叹不已!通过思想和艺术审美上的碰撞,用一种跨越信息鸿沟的艺术语言,将中国独特的熔铜艺术展现在柏林的艺术殿堂,同时也将中国非遗推向海外,推向世界。明嘉靖四十四年重修祖宅塔碑记世界上最大的关帝像在关公故里运城常平。
朱军岷是“朱府铜艺”第5代传人,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里的工作坊,帮助父亲朱炳仁锻造铜器,也常与父亲走南闯北,一起修复古建筑。过去,铜器一直属于民间,历来有“穷则穷,三代铜”的说法,以前再穷的人家都会有铜勺、铜盆、铜炉····因为经久耐用,不需要怎么保养,也能传几代人。2008年,朱军岷用父亲的名字建立品牌“朱炳仁·铜”,并且不断创新,结合社会时尚元素,古老厚重的铜工艺品,渐渐打开了市场。他们锻造的铜器,兼顾美观实用,一大批涵盖茶器、佛像、摆件等生活器皿新鲜出炉,不仅形态自然古朴、简洁、并且内秀、高贵典雅,堪比古老的艺术文物。海龙湾位于日照灯塔广场东南侧。
如今,朱炳仁、朱军岷父子的共同追求,就是让百年家传手艺一直延续,用铜艺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让“铜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开拓出更加宽广的天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祖先的语言,讲述当代的故事,既是朱炳仁这名非遗传承人的担当和责任,亦是他对中国铜艺迈向未来的展望。从文化传承,到技艺创新,再到产业化发展,朱炳仁父子始终积极统一战线,贯之以交流的主旋律,团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探索传统艺术的复兴之路!据说波塞冬派出的一头海豚从海难中救了他的儿子塔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