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形|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多图详解)

俗话说“相由心生”,在中国的佛造像艺术上也深深灌注着这种理念,只不过这不是佛像自己产生,而是通过人们用雕刻艺术把心中的相貌展现到佛像上。在中国,佛教石刻造像的历史可上溯到东汉年代。纵观中国佛造像发展历史,每个历史时期的佛造像艺术都带有本时期特有的印记。出现了以大同云冈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风神飘逸的佛教造像,成为中国石刻造像艺术的典范。
Date: 2022-08-11 17:38:37 | View: 109

佛之形|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多图详解)

俗话说“相由心生”,在中国的佛造像艺术上也深深灌注着这种理念,只不过这不是佛像自己产生,而是通过人们用雕刻艺术把心中的相貌展现到佛像上。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是现实生活。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佛像艺术亦随之传来,在南北朝时期进入空前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而到宋代开始走入衰落。佛造像艺术的沉浮也反应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更迭,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

佛像激光雕刻

纵观中国佛造像发展历史,每个历史时期的佛造像艺术都带有本时期特有的印记。北魏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在思想上最富智慧,最热情的时代。在烽火硝烟的年代,统治者和百姓们把心里的恐慌寄托给刚传入中国不久的佛教,虽然此生无法改变现状,期望来世得以重生。出现了以大同云冈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风神飘逸的佛教造像,成为中国石刻造像艺术的典范。

景区寺庙大型佛像玻璃钢彩绘蚕神娘娘雕塑

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盛唐时期,中国人朝气蓬勃,自信满满,以胖为美,“形式美的观念积淀过程同样以人自身为根据”,佛像也因此发生趣味性的改变。盛唐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饱满为美,给人以丰腴感,面部清秀,平稳,祥和,起伏自然,曲线和谐,变化多样,使佛像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

砂岩石雕佛像

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此时的石刻造像,布局严谨,刀法纯熟,佛像面容贴切近人,身体圆润丰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佛像在中国历史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但物极必反,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好转,人们已不再需要佛教作为自己的心灵寄托。佛造像艺术也随着这种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它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所以在宋代的造像艺术中,宗教的气氛有所降低,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增添了许多可以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

老石雕佛像

并随着石窟的衰微,大型石雕佛像的数目大减,木雕佛像开始流行。在古代佛教的盛行,不仅是统治者的需要,也是平民百姓的需要,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都是为了渡过内心的魔障,寻求心理的平衡。倦勤仰前辈之高标,通过对中华雕刻艺术文化的追根溯源和对禅佛文化的研究,以木质为表现载体,融合前代先贤之造像技艺,将禅意人物的形象具象化表达,寻脉千年,用作品体现雕刻背后的文明,用刀工刻录题材内蕴的时光。

铜雕佛像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