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变迁中,无数僧侣和工匠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灿烂的敦煌石窟,莫高窟艺术倾尽了无数古代工匠的毕生心血。同时敦煌也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的工作者们,杜永卫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敦煌彩塑技艺代表传承人、陇原工匠、酒泉市领军人才、敦煌飞天工匠等荣誉称号。“我信仰的‘工匠精神’就是将自己的技艺磨炼到极致,就是怀揣着对自己技艺的信仰,孜孜不倦,并愿意为其奉献一生的一种精神。

”1977年,17岁的杜永卫因艺术特长被敦煌研究院特招,初到莫高窟,杜永卫便被眼前精美绝伦的彩塑、壁画所深深震撼。单位为了培养人才,除了派专门的老师教他们画素描、色彩、敦煌壁画,还给他们开设了敦煌史地、佛教艺术和石窟考古等许多知识性的课程,当时的很多老先生都轮流给他们上课。1978年他被当时的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敦煌艺术老一辈专家、著名雕塑家孙纪元先生相中收徒,专攻雕塑,从此走上了研究和传承敦煌彩塑之路。

1983年,刚刚从央美学成归来的杜永卫,其雕塑技艺日益精湛娴熟。当时的院长段文杰先生安排他,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的广场上,雕塑一座“敦煌工匠纪念碑”,为此他还精心做了设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但是“敦煌工匠”这个厚重的词汇却从此埋在了他的内心。杜永卫在他大半生的敦煌工作生涯中,创造了敦煌研究史上的四个之最,即最大的彩塑临摹——莫高窟158窟长12.5米卧佛像,最大的彩塑修复——复原莫高窟96窟7米之长的大佛双手;最多的彩塑临摹者——题材涉及佛像、弟子像、菩萨像、天王像、交脚弥勒像、供养菩萨像等各类造型达百余件之多。

1986年,莫高窟九层楼因漏雨需要修缮,花了很多钱搭起了脚手架,院长段文杰先生不忍浪费,决定顺带修复该窟34米大佛的双手,这两只佛手是民国普通民工凑合之作,丑陋不堪,与大佛极不相称。莫高窟有南北两座大像,需要修复的这尊叫“北大像”,此前相较于“南大像”,人们都觉得这尊“北大像”工艺粗糙,缺乏美感,但当杜永卫爬上二十多米高的架板上工作的时候,他深受震撼,他不能理解古代工匠在如此狭窄没有视距的空间中是如何把握大佛造型和进行塑造的?

单就佛手,一只就有七米之高,而佛头高度从下颌到发髻将近十米,这距离中需搭设四五层架板,那么雕塑者在工作中是永远也看不到佛像完整的面貌,也无法去比较造像的对称及比例关系,这需要多么超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塑技艺呢?事实上,古代工匠在光线昏暗的洞窟中,能够把造型把握的那么优美,把颜色处理的那么和谐,已经非常不易,即便今天也难以做到,更何况千年前的古人。

1999年,杜永卫意外中标一个很大的工程,即台湾慈济静思堂建筑上的浮雕装饰。这个工程带来了他人生的转折,也使他的敦煌艺术得以升华。这一次他没有采用他画了半辈子的敦煌飞天,而是把古代的飞天变身为世界各民族的形象。他挑选了全世界362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并根据敦煌壁画的传统分类把他们分为散花、伎乐、歌舞、礼赞四种飞天,然后大量查阅书籍资料,查找各民族的服饰、形象、舞姿、乐器等资料,力求每个民族都做到特色鲜明而不雷同。

确定了构思,找齐了素材,设计起来便是轻车熟路,数十年莫高窟的临摹让杜永卫很快就画出数百个动态各异、鲜活生动、奔放优美的飞天。杜永卫“世界飞天”的这个主题得到了业界的赞美与肯定。此时的杜永卫才知道,“静思堂”飞天标竞争十分激烈,大陆和台湾的名家甚至美院都参与了这次竞标。此次中标全是沾了敦煌的光,敦煌被誉为飞天的故乡,人们自然也对敦煌人画的飞天感兴趣。2000年开始,互联网在国内盛行,人们都流行给自己取一个网名,杜永卫也不甘于人后,也想给自己取一个别致的网名,他思前想后总是没有灵感,终于他想起1983年段文杰院长给他出的创作命题——敦煌工匠。

于是他注册了“敦煌工匠”的网名,并一直用到了今天。当然,也有人说他以工匠自称是一种自我作践,然而他却说:能与创造伟大敦煌艺术的古代工匠并列,何其荣耀,何其自豪,何来作践一说?无论在前二十多年的莫高窟工作中,还是在之后十多年在民间自我奋斗中,他都初心不改。“世界飞天”艺术工程锻炼了他的综合能力,也使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他选择留在“离窟最近”的敦煌创业,和两个弟弟开办大乘艺术公司、成立工作室,除了致力于对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还挖掘敦煌艺术为现实社会服务,他研创了铸铜、陶艺、石雕、木雕等各种材料的一百多种敦煌特色的工艺美术品,还依托自己创办的公司,完成了四十多个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艺术工程,创作了一百多件的城雕和陈展雕塑。

这些作品有的被外国政府和国内重要部门收藏陈列,有的入选国际国内美术大展并获得奖项。城雕《张骞出使》成为阳关博物馆的标志敦煌著名景观;敦煌石窟2盎司银币设计获世界硬币大奖赛最佳银币大奖;《水月观音》获中国首届佛教艺术展优秀作品奖和云冈国际佛教艺术大展最高学术成就奖;2013年,他与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合作,申报课题《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被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立项。

2006年杜永卫开始对敦煌彩塑技艺进行非遗保护项目申报,2008年,敦煌彩塑技艺被列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杜永卫作为该项目的申报人和代表技艺传承人,在当时就萌发了一个愿望,即:打造一个敦煌工匠村保护基地,聚集掌握这种技艺的工匠扎根敦煌,带徒授业,开展传承、研究工作,让敦煌彩塑这门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几近濒危的古老技艺,在这个村里活下来并发扬光大,为当今社会服务。

这也是申报书中写给文化部的关于敦煌彩塑技艺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历经十二年,几度选地、设计、上报,但终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他却从未停止过发扬敦煌彩塑技艺和敦煌艺术的脚步。他除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敦煌彩塑技艺的演变发展,带徒弟传授彩塑技艺外,还先后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进行联合办学,带学生参观石窟,将他的工作室作为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热爱敦煌彩塑。
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敦煌市三危中学学生开展敦煌彩塑讲座及泥塑技艺培训。2016年用红柳、麦草、澄板土等原材料,完全采用古人的方法“克隆”了一批敦煌彩塑,这些作品作为非遗保护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料,被著名编导秦川先生率领的摄制组,历时半年跟踪拍摄,全程记录。2017年自己出资开办《当代敦煌》微信平台,致力于传承、弘扬、发展敦煌文化艺术,目前已取得了广泛社会好评。直到2018年,杜永卫终于在自己58岁时创办了“莫高里工匠村”,他说:
“我创办工匠村就是想让敦煌彩塑这门技艺存活下去,不愿看到‘活了’一千多年的‘敦煌彩塑’到我们这一代‘死亡’;我不愿意看到将来人们去莫高窟观赏敦煌彩塑感叹其美丽之余,问起这种泥塑艺术是如何制作的,却没有人能答得上来!”杜永卫还为他的“莫高里工匠村”大门亲自撰写了一副楹联,即:院内留名师传承一种莫高精神”,这是他建设工匠村的宗旨,也是他多年的心愿。
向社会展示古老敦煌石窟创造情景和技艺魅力,从工匠、工种、工艺等三个方面,以雕塑场景为主要形式,全面解析莫高窟艺术的创作历史和技艺奥秘。以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为理念,开创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旅游及研学旅行新模式,通过生产性保护,助力非遗文化持续发展,以此传承、传播古老的敦煌艺术,将一千多年的对于艺术不懈追求的“莫高窟精神”发扬下去。”杜永卫说,“我自17岁到莫高窟工作,就与石窟艺术结下不解之缘,40多年来不离不弃,无论前23年在敦煌研究院的奋斗,还是后20年的下海拼搏,我都初心不改,努力学习并从敦煌艺术中汲取营养。”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自我蜕变的同时,杜永卫将继续带着情感和梦想,和着温度,痴心守护敦煌彩塑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