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深圳318艺术网办公楼的大玻璃窗前,看着眼前的盐田,青山绿水、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潘老连连感慨:”他的儿子潘放和孙子潘泓彰说起了《孺子牛》雕塑背后的故事。深圳特区刚成立那一年,深圳市希望在市委大院里建一座雕塑,来表达特区精神,鼓舞广大干部群众。
“现在深圳最高楼房不超过5层,以后肯定高楼拔地而起,把‘大鹏’放在山岗上还可以,放在四周都是高楼大厦的大院,像是关进‘鸟笼’,怎么展翅?第二和第三个方案是“莲花”和“狮子”,那时潘老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指什么?搞改革,建特区,将外界称为‘淤泥’不妥也不礼貌,不利于以后跟国外合作,雕塑不是娱乐,百年以后都是要起作用的。
据说,有一天潘老看到特区忙碌的推土机、拖拉机等像牛一样埋头苦干,萌生了雕塑“开荒牛”的想法,并得到深圳市的支持,经商榷改名为《孺子牛》。几天后他到深圳宝安办事,看到一农舍旁的两根大树根,顿生灵感,深圳搞特区,要把劣根连根拔起。
潘泓彰说,爷爷的艺术不仅着眼于当下更着眼于长远,这是对他最大的艺术启迪。看到《孺子牛》雕塑,父亲从茫然到对这座城市的改革开放足迹的渐渐清晰,心情越来越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