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関西美術競賣株式会社在大阪拍卖中心拍卖了一批中国佛像,从隋唐、五代十国到明清的佛像均有涉猎。日本也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之一,我们也在影视剧中看到,我们英勇的军民为保护一尊石雕大佛的佛头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隋代的佛像是在北齐,北周的基础上的发展,因地域原因,区域性特征明显,西部多延承北周的造像风格,东部多延承北齐的造像风格。
脸型长圆,温和慈祥,五官圆润,如鼻子已改北朝直上直下的风格,向饱满写实转变.尤其是鼻子、下颚较之前更加丰满,嘴变小了,面部微带笑意。此尊铜鎏金菩萨立像观音呈长圆脸,头戴冠,五官深刻明朗,弯眉细目,目光直视,面颊饱满,身着天衣,飘带及璎珞呈8型交错于体前,帔帛向两侧轻微飘动下垂,左手呈无畏印,右手呈与愿印,站立于莲瓣底座之上,下联四方基座。
此类观音菩萨立像风格也可见于同时期之石窟及雕刻作品,但大多沿袭北魏之风格,尤其在背屏一处使用火焰纹,为北魏造像常用之纹饰,无论石窟背屏,建筑之门楣皆常见,原为西域佛教艺术之忍冬纹,在中国经过本土化逐渐成为相对程序化的反C型火焰纹,风格鲜明。唐代造像较之北朝时期,渐渐向饱满丰盈发展,面部也渐露和蔼亲切的微笑。让人感到既有出世的超然与神圣,又有入世的情怀与亲近。这主要是因为唐代人们对佛教教义理解的更完善,影响了此时的造像艺术。
同样,世俗情怀的加入不但使造像的面部更自然,对衣纹的刻画也更加写实和细致。唐代衣纹一改北魏时期以夸张的程序化表现袈裟飘动之习气,将天衣与躯体相结合,化繁去简,力求突出躯体饱满而富有张力的肌肉线条,通常佛造像站姿挺直,比例匀称,为盛唐造像之典型风格。此尊铜鎏金塑像延续六世纪以来观音的经典造型,将观音菩萨曼妙之身体姿态展现无遗,天衣尾端略向外扬的样式,也承袭了北魏后期以来的作法,璎珞自然交叉亦与同时期陕西等地出土石雕高度吻合,且铸造洗练,为唐早期极为经典之小型雕塑作品。
上师像虽然不像佛、菩萨像有严格的度量规定,但是上师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所以造像以写实为主,一般都是根据他们生前的相貌、宗教生活习俗和宗教功用来进行塑造。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山西、河北等地区的佛教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大师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铜质鎏金制成。圆寂时,将自己的衣帽传给贾曹杰,于是贾曹杰继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传佛教史上将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克主杰合称为“师徒三尊”。这尊宗喀巴像头戴黄色尖顶帽,身披藏式袈裟,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双手与胸前结法论印,两手各持一支莲花,花开在两肩上。
是藏传佛教密宗修习的重要本尊,被视为为树菩萨的愤怒像。大威德金刚的形象多样,有二臂、四臂、十八臂和三十四臂等多种。这尊是二臂大威德金刚像,一世嘉木央活佛在一本叫《吉祥金刚大威德教法源流三界尊胜成就库》中有系统阐述,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刚可以根据不同的调伏对象应化相应的形象,以达到调伏的目的;十一面观音,六观音之一,主救济阿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增福之现世利益。第十面为暴笑面,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志方能无懈而有成就。
此像正身双手于胸前施说法印,右侧四手分别持佛像、法轮和施与愿印,左侧各手分别持有莲花、净瓶等法器。跣足下莲座上缘施连珠,连珠的下方有竖向短线表示莲蓬,莲瓣中部起棱,无边缘,束腰似有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