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京地区胡俑的风格渊源,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深刻影响


Date: 2022-08-14 06:56:43 | View: 49

隋唐两京地区胡俑的风格渊源,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深刻影响

俑最初是用茅草绑作人形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俑开始用木头来雕刻,后发展到木刻的侍从俑、奴婢俑。而以俑来随葬最早始于商代,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奴隶俑就是我们目前所见最早的俑。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本思想的萌发和社会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人殉时代随之终结,随葬俑代替人殉恶俗开始兴盛,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墓葬中最常见的一类随葬明器。随葬俑的外延也不断扩大,由最初所用的“面目肌发,似于生人”的偶人,逐渐扩大到其他有生命的家禽、牲畜以及人们意念中的神灵异怪等,从而形成了一个题材多样的陶俑群。

不锈钢抽象蝴蝶公园景观雕塑

用胡俑来陪葬,始于战国时期,之后经历了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元朝。各个时期的胡俑风格特点有所相同,隋唐两京地区的胡俑风格既有其独树一帜的特点,也继承和发展了之前各时代胡俑在造型、制作、色彩等方面的优点。目前,根据考古发掘所知,年代最早的陶俑,应该是出土于安阳殷墟商代王室墓的双手绑缚的奴隶俑,并且俑与人殉同出。他们尺寸比真人略低矮,造型比较稚拙、呆板,出现了彩绘的塑造手法,有的俑还用漆来绘制。战国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的时期,俑开始成为墓葬随葬品的重要内容,并随着华夏各民族的快速融合而广泛推广。

不锈钢彩绘小区树景观摆件

随葬俑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地域也进一步扩大,在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南、湖北都有出土。春秋战国时期两京地区的胡俑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制作工艺为捏塑,色彩喜用红色、黑色,造型古朴简单,尺寸较小。与西周时期出土的俑比较,造型和制作材料发生了变化,面部刻画已经比西周时期深入,开始描绘五官基本造型。这个时期的胡俑还不具有很高艺术性,但先秦时期俑在制作材料、彩绘、墨绘技法制作等方面的风格特征,被后来隋唐两京地区胡俑风格所沿袭。

吹拉弹唱组合音乐人物铜雕雕塑

秦俑的艺术风格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突破,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陶俑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对后世胡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秦俑造型比较写实,从身高及身体比例来看,兵马俑基本与真人等高。在造型表现上,几乎没有运用夸张、变形等表现方法,比较写实,近似真人,尊重生活实际。在脸部刻画上,秦俑脸型是对当时现实生活中人物脸型的再现。胡须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翻卷,有的飞动、竖起,妙趣横生。在发型的刻画上,变化也很多,对发丝的雕刻根根分明,写实生动,惟妙惟肖。

不锈钢发光交织镂空雕塑

最后,秦兵马俑的服饰艺术也具有写实风格,主要是通过铠甲来体现。秦俑铠甲的造型逼真,甲片的编缀与真实的铠甲编缀很相似,编缀方法也很清楚。衣服的纹样、战袍的扣子,甚至是鞋底的针眼等细微末节,都表现得非常具体,十分逼真。秦俑的制作材料为陶,制作材料除继续采用前人使用过的陶外,还新增加了青铜作为制作材料。兵马俑的色彩现在虽然已经脱落,但是从附于俑旁泥土上的彩绘遗迹来看,秦俑原来都是全部施彩的,以朱红、粉绿、粉紫、天蓝和赭等5种颜色使用最多。

不锈钢话筒雕塑2

秦兵马俑占地之大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秦朝的“威势”。每件陶俑的外形相似,只有脸型、胡须、发型、铠甲等处有细微区别。秦代陶俑是我国雕塑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在这一时期,造型方面出现写实风格,力求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在尺寸上,秦俑与真人等高,尺寸之大,在我国陶俑史上独树一帜,空前绝后;在制作工艺上,开始出现模制工艺,这种模制工艺一直延续到唐代还在使用,对后世陶俑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色彩方面,秦俑的色彩丰富,对比鲜明,所使用的常用色彩,唐朝时仍在沿用。

广场不锈钢齿轮雕塑22

秦俑的写实风格、模制工艺、色彩艺术对隋唐两京地区胡俑的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经秦始皇苛政、秦末动乱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凋敝,百姓亟须休养生息,因此西汉的丧葬不再像秦始皇那样盛大奢靡,开始实行薄葬。以此之故,汉代陶俑虽然延袭秦风,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有很大不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汉代陶俑在考古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截至目前已达数千件。不论是在种类、数量上,还是在艺术水准、制作工艺上,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雕塑人物美

其中西汉中期以后的人物俑,一改秦俑动态僵硬的缺点,形象生动、活泼,动态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汉代胡俑的形体尺寸已不再像秦俑那样严格要求与真人等高,而是更加注重对胡俑外形的塑造。他们造型种类丰富,其造型己不再有秦俑呆板之态,塑造工艺远远超出秦俑之上。但汉代胡俑神态静穆,欠缺灵动,汉代陶俑相比尺寸更小,基本上头戴尖顶帽,呈坐姿或跪坐状。分体而制,然后接合用范模塑出的俑体,塑出耳、鼻、阳具等,然后粘附,捏塑修整颜面,最后将俑塑成整体后入窑焙烧。

公园不锈钢雪花景观雕塑

特别是取消了秦俑为站立稳固而在足下粘接底托板的稚拙手法,陶俑以双足承重站立,增强了真实感。汉俑的制作材料以陶为主,有少量是用木头雕刻而成,同时还有少量木制俑和青铜俑。陶俑手持或佩带的各类工具及兵器,都以铁或铜制作,并与俑的身高相适应,尺寸大致也是实物的1/3,制工极为精致。汉俑以男俑为多,姿态多为端立状,裸体遍施橙红色,以更真实地模拟人体肌肤。汉代人物俑丰富多样的造型形象和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较为真实生动的展现了汉代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也显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审美情趣。

玻璃钢米老鼠和唐老鸭

汉代俑在数量、种类、水平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隋唐两京地区胡俑创作的典范。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的特殊时期,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陶俑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一个低谷,到北朝时期才逐渐有所恢复。这一时期陶俑的形象受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加剧的影响,有了更多鲜明的民族特色,深目、高鼻、多鬓的少数民族形象开始频繁出现在陶俑形象中。

世界名人伟人纯铜恩格斯头像雕塑

加上佛教及佛像雕塑艺术从域外的传入,有关雕塑的技术、式样和工匠等也随之进入中国,对陶俑的制作工艺、造型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推动陶俑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该时期还出现了披铠挂甲的甲骑具装俑、胡俑、武士俑、骆驼俑、文吏俑等。从西晋开始,陶俑的组合方式逐渐形成和固化为出行仪仗俑、侍仆舞乐俑、镇墓俑、庖厨俑等四大类。因此,墓葬中随葬陶俑的定式基本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这一时期胡俑的造型承袭汉代陶俑风格特点,尺寸与汉代陶俑相比变化不大,大概10—30厘米;

到了西晋以后,陶俑造型一改曾经的生动姿态,转为僵硬呆板,并淘汰了东汉时家居享乐、形象生动的百戏人物造型,胡俑的面部呈深目、高鼻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俑的制作材料主要有陶、釉陶、铜和瓷,以木为制作材料的胡俑已很少出现。关于胡俑的制作工艺,模制现象普遍存在,如西安市长安区西晋中小地主、富豪及官僚墓出土的胡俑皆模制,分两半制成,然后合在一起,手工修整,俑体还可以看到合模痕迹。该时期墓葬出土的胡人俑大多头戴圆顶尖帽,着紧身衣裤,其中胡俑头戴尖顶帽是承袭了汉代以来胡俑的特点。关于胡俑服饰的色彩,敷涂重彩,衣裙多施红、黄、褐等色。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胡俑尺寸继续延袭汉代,制作材料除延袭前代陶外,出现了釉陶。

这些色彩的运用,成为隋唐两京地区胡俑的色彩基础,尤其是釉陶和青、黄色釉的出现,为唐代唐三彩的出现做好了前期准备。俑作为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存比比皆是,关于俑的古代及近现代文献记录众多。由于“雕塑”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初才被提出来的,虽然中国古代关于泥塑、陶俑这样的雕塑很多,但是在中国古代“雕塑”在艺术领域地位的确立还不足百年,“把俑当作严肃艺术品的认真考虑只是在近年才开始”。俑作为古代墓葬雕塑的类别之一,是对当时现实人物的模仿再现,基本忠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和舆服制度等。

不同时代俑的制作水平,也反映出了所处时代的雕塑艺术水平。而探究隋唐两京地区胡俑风格,可以发现其吸收借鉴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俑在材料选取、模制工艺、烧制工艺、创作理念、造型尺寸、彩绘技法和釉陶工艺等方面好的做法和优点。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