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魅力


Date: 2022-08-14 09:13:04 | View: 58

红色文化的魅力

围绕红色题材创作戏剧、影视作品,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活动,运用新科技手段保护红色标语,在一处处地标上体现“红色基因”…回首这一年,我省各地围绕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根据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做了许多的创新尝试。本版选择了南昌、抚州、上饶、吉安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看看他们如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便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冬日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人头攒动,序厅庄严肃穆的圆雕,仿佛在向人们诉说90多年前那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广场景观大理石文化柱石雕

数百延米的历史长廊,杜鹃花开、青松翠竹的井冈山之路等场景,让游客感受到无比真实的革命之路。馆内还珍藏着南昌起义时贺龙使用过的瓷杯、朱德使用过的手枪、周恩来佩戴过的手表…在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解说下,在场者无不被那一张张革命先烈的老旧照片、一把把锈迹斑斑的战斗武器和先辈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所深深感染。1927年8月1日,一声枪响划破沉寂的夜空,南昌城头的烽火硝烟中,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由此诞生。这一场伟大的武装起义,赋予了南昌独特的英雄气质,从此,这里军旗高扬、红色基因生生不息。近年来,为了让英雄城的城市符号更加鲜明,南昌对“一馆五址”、八一广场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

企业景观大理石文化柱石雕

如今,行走在南昌市区,这些旧址、旧居都已修葺如初。八一广场、八一大桥、八一起义纪念碑等以“八一”命名的建筑,成为这个城市的永久地标。除了老城区,在红谷滩新区,一个个红色新地标拔地而起,与老城区那一处处红色旧址交相辉映,南昌的“八一构图”变得更加完整、丰富。在九龙湖,赫然挺立的南昌军事主题公园,再现了高精尖的军事科技;在凤凰洲,焕然一新的牛行车站展示馆、恢弘大气的建军雕塑广场、荣归故里的163南昌舰,串联成“一线三点”的红色地标。走进建军雕塑广场,一组“英雄集结”主题的组雕映入眼帘,巨大的红色五角星下,十几位军人或扛枪、或牵马、或推炮,每一个人物都保持行进的姿态;

广场历史文化柱

临靠江边,“挥师渡江”主题的组雕夺人眼球,一艘大船、两艘小船正撑篙起帆,船上的指挥官、士兵、船夫等形象栩栩如生;中心主雕塑“军旗升起”则生动塑造了三位起义军战士的形象,立体呈现了南昌起义吹响革命集结号、高举红旗打响“第一枪”的场景…与建军雕塑广场相距不远的牛行车站,是南昌第一座火车站。90多年前,南昌起义部队就是在这里下车,进入南昌。

公园广场文化柱

百年来,牛行车站历经战火洗礼,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传奇。位于南昌军事主题公园的军事装备展示中心,陈列展示着各式各样的飞机、坦克、装甲车、火炮等装备,尽管有些已经退役,有的外表已老旧斑驳,但它们书写的荣光却穿越时空——在汶川地震救灾、抗洪抢险、国庆阅兵等重要场合,都曾留下它们的威武雄姿。“英雄城”的红色基因,不仅体现在一处处地标上,更流淌于南昌人的文化血脉之中。

广场石雕文化柱

多年来,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南昌国际军乐节、中国军事影视节、南昌国际马拉松比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以及电影《建军大业》、纪录片《军魂》、大型瓷板画《强军梦——瓷画英烈谱》等文艺作品,无不传承着“八一精神”,培育着“英雄基因”。在南昌古玩城,有这样一处特殊的展馆,其中展示的并非古玩器皿,而是红色文献、革命文物等,这是69岁的南昌老人傅嵘桦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30年间,他跑遍全国各地,收集了5万余件“红色”藏品,希望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景区园林装饰文化柱

可以说,红色基因早已渗入英雄城的肌理,传播红色文化已成为普通市民的一种行为自觉。历史的烟云早已远去,军旗和军徽上的“八一”二字仍熠熠生辉。“八一精神”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每个从这座城市走过的人,似乎都能感受到血在燃烧、心在澎湃…人们走进上饶,漫步闽浙赣革命旧址,追寻新四军北上抗日的足迹;走近玉山清贫园,感受方志敏被捕时的两袖清风和一身正气…上饶——《可爱的中国》作者方志敏的诞生地和战斗过的地方,一场主题为“可爱的中国”的文化旅游年活动南下北上,吸引一批批游客来到上饶,掀起一股红色旅游旋风。

方志敏笔下的中国,动荡中有着“憔悴褴褛和污秽不洁的形容”,其实是“蛮可爱蛮可爱的”:她“无地不美,到处皆景”,是“天姿玉质的美人”,“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取材于方志敏爱国故事的歌曲《颂》曾获中纪委“首届反腐倡廉全国征歌”特等奖,并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个个动人的场景搬上舞台,重现方志敏当年的斗争生活,2014年,大型廉政诗画剧《为了可爱的中国》排演成熟,半年时间内在上饶各地巡回演出50多场。

当年10月15日,该剧还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让京城观众领略方志敏的爱国风采。8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方志敏》历时近三年,采访了100多位亲历者、知情人,辗转赣闽浙皖四省的17个市、县以及北上广等地,采访行程达两万多公里。该片以方志敏烈士的生平及革命斗争事迹为主题,再现了方志敏英勇的一生。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一场由上饶市发起的“‘可爱的中国’全民诵读活动”在海内外持续发酵。

上饶市各政府机关、中小学校、景区酒店,纷纷投入诵读,为国庆黄金周预热;从三清之巅、鄱湖之滨到大洋彼岸,海内外华人深情齐诵《可爱的中国》,形成了一场走心的爱国主义接力。“不忘初心、坚守信仰,以信仰之光照亮新时代民族复兴征程。”2018年“七一”前夕,国家电影局一号文件为方志敏题材电影《信仰者》打,人们纷纷走进影院,再一次被方志敏面对绝境仍坚守信仰的英雄气节所打动。弋阳,是方志敏的家乡,也是中国高腔鼻祖弋阳腔的故乡,弋阳腔大戏《方志敏》,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南昌成功首演,并于2019年6月作为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开幕大戏进京展演。

为抓住更多年轻观众的眼球,在他们心田播下爱国的种子,上饶打造的12集动画片《可爱的中国》获国家广电总局扶持的重点动画项目。该片讲述中学生陈天乐通过高科技手段,穿越到英雄方志敏成长生活的年代,体验热血青春,追寻强国梦想,在全国同时段播出的少儿节目中收视率排行第二。2018年,方志敏干部学院在弋阳县城南新区建成,学院占地面积196亩,建筑总面积4.55万平方米,建有综合楼、教学楼、报告厅、学术交流中心、文体馆等教学设施和方志敏雕塑、主题公园、镜湖等景观,可同时容纳500人学习。

2019年7月,一部重现方志敏战斗故事的3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可爱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强档播出;一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年活动走进北京、三亚、济南、香港…12月8日,旨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的首届方志敏文学奖揭晓,12位作家的散文、小说或诗歌类作品从400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方志敏文学奖。“1930年11月,毛泽东走山路来到白沙,在木口村彭家祠吃午饭,这顿午餐的主菜是酸菜。

”一个冬日的上午,在吉安市吉水县白沙镇木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故事汇”现场,白沙小学两名小小志愿宣讲员讲述了一个题为《一碗酸菜》的红色故事,小小宣讲员绘声绘色的讲解,让白沙小学五班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是该县挖掘红色资源、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一个生动场面。吉水县白沙镇是毛泽东“木口调查”所在地,正是在这里,衍生出了一段“酸菜里出政治”的佳话。近年来,白沙镇依托木口村丰富的红色文化、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打造红军标语展览厅、红色电影放映室、红色文化讲堂等,打造了以“实事求是”+“酸菜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

有朱德、毛泽覃、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旧居12处,保留有“木口调查”等革命旧址100余处、战斗遗址20余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吉水县建设了阜田镇李水清小学、螺田镇余秋里小学等以将军名命名的红军学校,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挖掘好红色资源、讲述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声音、开展好红色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谱写好红色新篇。八都立教红军小学是吉水县一所乡村学校,走进这所学校,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

北教学楼旁的红色故事宣传栏,则多角度讲述了吉水的红色历史,介绍了吉水的红色旧址。据了解,学校经常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活动,孩子们以真实的革命英雄事迹、红色经典战役等红色经典故事为主要内容,讲起了《小萝卜头的故事》《少年英雄王二小》《董存瑞的故事》《小英雄雨来》等故事,孩子们在充满趣味的故事中学习红色文化。此外,该校还积极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经常性举办“红色班会”、唱红歌、观看红色电影,还组织学生走红军路、参观红军标语楼、祭扫红军墓,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感受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追随着党的光辉足迹。“通过3年的红色文化教育,在孩子们心中注入红色基因,提升红色修养,塑造坚韧性格,当好红色基因的小小传承者、宣传员。

”八都立教红军小学校长陈拾根告诉记者,将充分发挥本地红色资源优势,让红色文化入心入脑,立德树人,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火把当太阳,星星当月亮,锄头当刀枪,要在积极战线上,打个大胜仗。”这是南丰县白舍镇田东村南广苏维埃政府旧址处的一条红军标语内容。标语写于1929至1934年间,不仅展现了红军率领广大工农群众开创美好明天的气势,还有几分浪漫主义的诗意色彩。抚州红色革命历史深厚,行走在这片红土地上,至今可见众多被书写在城乡村落建筑墙上的红军标语,透过这些标语,红色历史的印记清晰可见。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1个县共保存有红色标语5200余条,涉及62个乡镇、300余个行政村。这些红军标语和漫画,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简明易懂,生动幽默,不仅见证了那段风雷激荡的革命斗争历史,更蕴藏着我们党重视做好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深邃智慧。时至今日,我们在阅读这些红军标语时,仍能从中回溯过往的历史风云与激情岁月。“拥护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穷人不打穷人”“贫困百姓团结起来”…

在金溪县左坊镇后车村一间民房的木板墙上,有几条红军标语,文采不如南丰县白舍镇田东村的内容,文字也稍显普通,但其中记录着的一位当地共产党人的故事,令人心生崇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后车村是红三军团指挥部驻地,红军在当地留下众多的标语,其中几条和一位名叫余老四的共产党员相关。他曾经带人前往黄狮渡,将横行乡里的大土豪王集处决。当晚,余老四和参加任务的同志们在村里墙上写下了这几条标语。

1933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离开金溪长征后,为了防止敌人发现并破坏标语,当地老百姓用草木灰、招财年画、稻草等把红军标语遮挡起来。转入地下斗争的余老四和同志们在一次行动中夺得一批枪支弹药,由余老四分批送给驻地在资溪蒿市的游击队员。上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们拂开遮挡物,这几条标语重见天日。余老四和众多革命先烈们的往事,以及红色标语所承载的红色基因和灵魂,深深铭刻在后车大地上,影响着一代代后车村人。

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红军标语,历经近百年风雨历程,穿越了悠悠的时空,至今仍能以独有的文化符号展现在人们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其中透露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及文化认同,成为激励当代人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抚州各县区很多村落中仍保留红军标语,这些标语数量多,包含历史信息丰富,生动地再现了原中央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承载了丰富、鲜活、生动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领导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重要实物见证。

天上敌机轰炸、地面战事正酣、爆炸画面效果真实,一位头顶写着“白军师长李明”的男子被红军战士发射的子弹击中。这幅生动鲜活的简笔画,是陈列在乐安县湖坪乡“红色标语博物馆”内的漫画式红军标语。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标语原来在一户民宅的外墙上,为了更好地保护,县里请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手工切割的方式揭取、制作后,再迁入博物馆内。乐安境内有着众多数量的红色标语,该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组织普查组多次开展红色标语的调查、复核、鉴定等工作,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整理、收集、记录,并将红色标语保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规划及传统村落、秀美乡村、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工作中。数十年时光流转,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块红色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对红军标语始终满怀着礼敬和感恩之心。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