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外出游览名胜、参观文物古迹时,在一些建筑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对对石狮或蹲或立,或雄踞门前,或把守要津,威猛雄强,叱咤风云,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品格。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字性历史是有限的,而非文字性的历史则是丰富而悠长的。遗存在中华锦绣大地上的众多精美石狮雕刻,不仅仅是某个时期的考证,其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更是不容忽视的。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时期,作为异兽宠物,饲养在帝王宫苑内,平民百姓是很难亲睹其风采的。
历经几个世纪后,狮子的庐山真面目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民间雕塑师是根据对狮子的理解,并参考老虎形象来设计雕刻狮子造型的。通过提炼,淡化其“百兽之王”的凶猛野性,强调其人性化的祥瑞一面。汉代留存在华夏大地上的少数石狮已严重残损,但我们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雄浑气势,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宏大”的艺术风格。到了元朝时期,在很多祠堂、道观、城隍庙以及豪宅民居,各教派寺庙多用石狮子雕塑作点缀,这就促进了狮子形象的普及。
长治城隍庙内六只元代石狮子端庄敦厚,形体比例匀称,挺胸收腹,雍容大度。凡一品官府第门前的石狮,头上的“疙瘩”定为13个,故有十三太保之称。但是到了明代,石狮子艺术已经普及到了民间,管理上也就放宽了。一般民间也允许放置石狮子的雕塑,而且不仅限于门狮。还盛行取狮子的谐音象征吉利的做法,如“狮"与事谐音,两只狮子表示“事事如意”;
雌雄成对并伴有幼狮,表示“子嗣昌盛”,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在福建的惠安有一观光景点“百狮园”,园内有形态各异的石雕狮子100只。这群石狮子雕塑有蹲有立,雄狮戏珠,雌狮护子,彼此呼应,相映成趣。大狮子威猛峥嵘,小狮子环绕在大狮子周围,戏弄玩耍,表现了兽类活泼温柔,逗人喜爱的一面。在雕琢技艺上,有的以精雕细刻见长,有的则以质朴浑厚取胜。石狮子雕塑,是中国多层次传统文化中具有特色的一个品种。狮子的形象,无论出现在旅游景点、日用器皿,还是在琉璃陶瓷以及其他艺术领域,都陶冶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