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沟、灵岩禅寺、兰州鼓子、猪脏面、黄河系列(七里河篇)

七里河它是黄河南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马莲滩,全长约25公里,流域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发源于湖滩乡。人的上游叫黑鹰沟,汇入石板沟,后面叫笋箩沟。到达晏家坪,进入七里河川区,称为七里河,向北注入黄河。1953年七里河洪道入黄河。由于距兰州旧城中心七里远,所以人们称它为七里河。区名字来源于这条河,今隶属于甘肃省兰州市管辖。黄河沿七里河区北部界限由西向东流出区界。
Date: 2022-08-16 17:50:33 | View: 123

石佛沟、灵岩禅寺、兰州鼓子、猪脏面、黄河系列(七里河篇)

七里河它是黄河南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马莲滩,全长约25公里,流域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发源于湖滩乡。到达晏家坪,进入七里河川区,称为七里河,向北注入黄河。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南部的阿干林区,距离市区16公里,海拔1950-3124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东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西接关山森林公园,是兰州市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成为永远的纪念和对后人的强大鼓舞。

鲤鱼石浮雕抱鼓石招财门墩石雕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法会、六月六的晒佛节和花儿会,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和花儿爱好者纷至沓来。被甘肃省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其“甘肃省花儿传承基地”称号,成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黄河母亲文化为主题而创建的黄河母亲文化公园位于兰州境内黄河中段的小西湖公园,以如今的小西湖公园为依托,采用下穿方式将公园和黄河连为一体。公园以母爱山为主体,高达108米的母爱山主雕与分列两翼极富地域特色的雅丹大酒店和丹霞宾馆,构建成一个巨大的“山”字。每只石鼓侧面都环刻日寇日军在中华大地烧杀掠抢的历史资料。

现代鼓手人物铜雕

灵岩禅寺,俗称灵隐寺,坐落位于七里河区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内,传说由鲜卑族首领吐谷浑白兰王慕容贵始建于魏神嘉四年,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吐谷浑内乱,慕容贵称鲜卑大单于,率部西迁阴山,经陇山西进,扩大领地,统领四川氏羌,甘南,青海东部藏区。后因与吐谷浑不和而东迁兰州,依水草为牧,则居阿干。石佛沟灵岩洞乃彼修行之处,遂于其地建成寺院,因洞中有石刻佛像故取名“石佛寺”,后由蒙、藏喇嘛主持,毁于战乱。山西农民震天动地的击鼓表演极大地感染了他们。

打鼓人物公园景观铜雕摆件

清嘉庆年间,由一俗姓李之僧人曾化缘重修,更名“石佛禅院”,其中前、后二殿毁于民国,中殿毁于“文革”,仅岩洞幸存。“石佛寺乃藏传佛教密宗道场,主供金刚萨埵双身像”。2008年,拉萨色拉寺著名高僧——钦则仁波切为重兴道场、弘扬正法慨然独立重修石佛沟灵岩禅寺。2009年石佛沟灵岩禅寺竣工开光,终令千年古刹焕发出空前未有之光彩。如今,重建后的灵岩禅寺,规模宏伟,各组殿堂依山就势,即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又能于苍岩翠壑中,烘托出宝顶金瓦之庄严肃穆。第二阶段为鼓类、号角类、拨弦类。

招财抱鼓石仿古石门墩

寺院内,松涛与金顶辉映,珍禽与梵呗和鸣,令人恍如置身于兜率胜境,顿息凡尘。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是以坐唱为主的曲艺表现形式,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严格按兰州方言行腔,乡土气息浓厚。发源于兰州,流布于兰州周边的皋兰、榆中、白银、定西、临洮等地区。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其中有一人、两人、三人演唱之分;维摩居士鼓励菩萨们必须不尽有为。

招财石门墩晚霞红抱鼓石

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一般采用自弹自唱形式,演出时要求演员的手势、面风等,都要能给听众以美的感受。猪脏面是用猪大肠烹制的风味面食,清代兰州人创制,民国时以宣家巷的风味最佳。做猪脏面时,选用新鲜的肥猪肠,用食盐、碱和醋水反复搓洗,并用清水冲净,直至除去异味。将拉面条捞至碗里,浇汤,加肥肠段,并调以萝卜片,佐以蒜泥、辣椒油、食盐、大葱、陈醋等,吃起来光滑流畅,风味独具。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佛陀没有鼓励人民备战、抗战。

庭院抱鼓石雕塑

陈春麻辣粉是现定居兰州的川味“麻辣陈”传人陈德金1989年来兰后,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口味,创出的一个最受欢迎的川味小吃。陈春麻辣粉的汤采用土鸡熬制,在熬制过程中从调料到火候诸工艺都经过严格的把关,味道别具一格。1992年首届兰州丝路节、93兰交会和1994年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期间,陈春麻辣粉被评为地方名优小吃和“中华老字号”。1997年12月上旬由中国烹饪协会在杭州举办的“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陈春麻辣粉再获殊荣。打鼓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

晚霞红大象抱鼓石雕塑

区内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涵盖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雄浑厚重的黄河文化,深邃久远的丝路文化和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