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走进曹文学的泥塑工作室中,一件件泥塑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作品中,有孩子天真烂漫在嬉戏,或是几个老农抽着老烟锅谈天说地,或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人人脸上带着天真、快乐的表情…

农村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和人们朴实乐观的精神面貌,都跃然眼前…“我出生在积石山下,从小对雕塑耳濡目染,16岁就开始到全国各地学习泥塑彩绘,先后在常天平、孙吉昌等泥塑大师的指导下钻研泥塑手法,同时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刻苦钻研大师作品的优点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并将其融入我的作品中。

提起泥塑,曹文学告诉笔者,几十年来,他扎根于民间艺术土壤,一双巧手精心塑造,一腔热血精彩呈现,刻刀在他手中灵巧游走,画笔在他掌上矫健奔放,从形象设计到泥坯手工捏制,全都由他一人完成。据曹文学介绍,捏制过程中最难的其实是表情的塑造,这个部分需要反复琢磨,五官比例要协调、表情要憨态可掬,表情塑造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三十多年来,曹文学一直不忘摸索泥塑制作技艺,为更好地制作泥塑他还到文化馆学习绘画技巧,优秀的绘画技艺为他在泥塑制作中掌握人体比例和刻画人物面部表情打下了良好基础。现在曹文学的作品类型也从单一泥塑转为浮雕、大型人物雕刻等,罗城镇中华谚语殿堂里的大型浮雕《大禹治水》就是他引以为豪的作品之一。

在创作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寄托于泥塑中,使得作品被赋予更多的情感符号。“他在借鉴传统技艺和形式的基础上,多创作群众喜爱的正能量作品,想让作品更有趣一点,在我眼里,这些泥人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