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休闲运动服,戴着一副防蓝光的双镜片眼镜,没有客套的铺垫,第一次见面便很快打开他涉猎广泛的话匣子,畅聊中时常发出爽朗的笑声,林国耀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位健谈、思维敏捷、开朗率真又自然随和的艺术家。林国耀的工作室坐落在新造一处水塘边上,打开落地窗户就能看到潺潺流水,100米开外就是延绵的小山丘。这种写意自在又极易激发艺术灵感的退休生活令他十分满意,“我后悔没有提早30年过这种生活。
“艺术不需要刻意去表达什么,保持一种‘玩’的心态,文化就慢慢被‘玩’出来了。”恢复高考第一年,林国耀在报名截止前10天才决定报考,最后“玩”进了广州美术学院。如今在业内为人称道的数字雕塑,也是他“玩”出来的成果。看了电影《阿凡达》后,大量由数码雕塑来完成的特效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作为原广美雕塑系的主任,林国耀积极推动数字雕塑教学,广美成为最早涉足数字雕塑教学的高等艺术院校。在很多广美的学生眼里,这位爱玩的雕塑家,另一面是严肃认真的老师。从1982年执教到退休,再被返聘,林国耀对雕塑教学和雕塑人才培养的热情丝毫不减。
60岁从广州美术学院退休后,除了正常教学时间之外,他选择了“归隐”郊外,在远离城市喧嚣,依山傍水的工作室里,钻研前沿数字雕塑技术与教学应用。林国耀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林国耀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材质不一的邓小平头像。他对邓小平坚持恢复高考充满敬意,对这次高考的机会十分珍视。回忆起1977年浩浩荡荡的高考大军,林国耀说自己当时并未抱太大希望。
收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直到开考前10天,他才决定要报考。在广州雕塑院7年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雕塑创作经验,经过政治、素描、雕塑等科目的考核,林国耀顺利进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与今天一对多的师生比不同,当年的雕塑系只有10多个学生,而老师超过了20位。从头像临摹、人体写生到主题创作,林国耀经历了5年学院派雕塑训练,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创作功底。
这场高考不仅给予了林国耀开启新的雕塑征程的机会,也结下了他与广美雕塑系40多年的不解之缘,书写了一段他从学生、老师到管理者的宝贵人生履历。从1982年执教至退休,他一直坚持上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目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刚接触泥塑的新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养成好的创作习惯。被他带过的学生都对这位“严师”印象深刻,每每讲起林老师要求严厉的“雕塑第一课”都记忆犹新,并感叹因受教于良好工作习惯、严谨创作态度的培养,在日后的雕塑创作中受益匪浅。
”林国耀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雕塑创作方法,还要严格遵守保持课室卫生的规矩,这样才能减少低级错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从当年的10余人变成50至70人,身兼领导和教师双重身份的林国耀感觉身负重任。“老师不单要负责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教他们怎么做人。”除了专业技能、艺术修养和做人的道理,林国耀唯一不会干涉的是学生的艺术风格。
“他们还有很长的艺术之路要走,他们会形成自己审美、自己的风格。”一件作品是否成功,这在林国耀看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创作手法,又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艺术的目的在于审美的表达,但是每个人的审美千差万别。创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追求完成了一件雕塑作品的创作,如果别人也觉得很震撼,那他在某种程度就是“成功”了。但是,如果观众没有感受到作品的力量,创作者的审美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表达,那这个作品至少也承载了创作者的心意与心力。
作为当时广美雕塑系的系主任,林国耀迫切希望增设数字雕塑的相关课程,好让学生们紧跟雕塑变革的浪潮。没有专业老师就培养专业老师,不懂电脑软件那就从头学习软件。于是,林国耀开始广泛寻找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平台搭建、项目合作等准备工作。在2011年,由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广州市中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广州美术学院数字雕塑研究中心,集产、学、研于一体。灵感乍现时,用特制的油泥捏出小稿,再使用3D扫描技术采集小稿的数据,并通过电脑软件为雕塑建模。此后,创作者可以在触控板上切换舌形刀、切割刀、刮刀等不同的雕塑工具,任意放大或缩小雕塑的大小,进行或大面积或小细节的修改。
设计稿完成后,3D打印技术可以将大型雕塑切分成若干泡沫体,通过后期的拼接、贴油泥、翻模、铸造等步骤,从虚拟呈现到实体落地,最终完成雕塑制作。在数字雕塑技术的“助攻”下,创作者的灵感可以快速地在电脑中成型,并通过电脑软件简易灵活地修改雕塑。时间成本和体力劳动成本大大降低,创作者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构思和设计上。在10年前那个传统雕塑还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单靠在电脑上“比比划划”就把初稿完成的数字雕塑,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老一辈雕塑艺术家完全的接纳。
经过多年发展,研究中心积累了丰富的数字雕塑技术和师资人才资源。林国耀正致力于将这套较为成熟的数字雕刻创作方法进行教学推广和应用。他介绍,广美毕业班的学生每年都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毕业创作,从设计小稿到作品落地,学生在这半年里常常通宵达旦进行创作。如果他们熟练地掌握并擅于应用数字雕塑技术,创作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如今,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已开设了数字雕塑课程,开设数字雕塑专业方向已经被提上日程,研究中心将为学校提供重要的师资和技术支持,将10年的研究成果落地到对下一代年轻艺术家的培养上。
面对着工作室的三块大屏幕,林国耀在案前的数位板上仔细地来回笔画,很快“雕刻”出一块人体左臂肱二头肌。与很多雕塑艺术家的工作室比起来,林国耀的工作室增添了几分科技感。“以前做泥稿的时候,随便一个电话进来,我都要洗手才能接,接完已经没有动力再做了。”对于架上雕塑创作来说,雕塑工具从泥塑刀变成了触控笔,林国耀说,屏幕里的虚拟雕塑现在就像一个陪伴者,他可以随时坐下来修改几笔,省去了搭架子、上泥等繁琐的步骤,创作过程变得简单、纯粹,创作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无到有,这个从外国“舶来”的技术耗费了研究中心团队整整10年才逐步掌握并改良成熟。
进口的油泥太贵,国产的油泥太硬,林国耀通过不断试验,“蒸”出了既柔软有可塑性适合创作的油泥。3D打印所采用的泡沫也经过了反复的挑选,日常每立方米20公斤的泡沫颗粒太大,雕塑被刮刀刮磨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坑洼,而每立方米80公斤的泡沫在造价上又会翻一倍。经过反复的试验,林国耀找准了最佳原料——密度为40公斤每立方米的泡沫。工作室里陈列的《昭君出塞》、《邓小平》等泡沫半成品都是用3D技术打印出来的,最新创作的、手掌大小的雕塑小稿是他花了3天时间,“舒舒服服”坐在办公室里“捏”出来的。很多人会认为依靠数字手段完成的雕塑没有灵气,不算做是作品,林国耀却不赞同这种观点。在他看来,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雕塑作品的思想精神的表达最终还是得依靠创作者的艺术造诣和修养。
学习和掌握传统雕塑创作技法是从事数字雕塑创作必不可少的关键,单单会操作软件而没有雕塑功底是无法做出好作品的。“具备了优秀的雕塑能力,数字雕塑手段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是锦上添花。”而且,借助虚拟现实等手段,身临其境地体验雕塑带来的真实感受,这尤其对于设计公共艺术作品具有现实意义。提起雕塑,人们往往想起《珠海渔女》、《五羊石像》、《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等地标作品。城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成为大多数人对雕塑的直观认识。
“在我看来,从艺术市场划分,雕塑作品分两类,一类是由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雕塑家创作的学术性较强、价格较高的作品,一类是大众接受程度较高、价格较便宜的作品。”林国耀认为,一个时代的雕塑大师是有限的,每年雕塑系培养出几十位学生,不可能每位都很快地成长为成熟的艺术家,这时候就需要有一部分人将目光放到更广阔的大众市场。但是目前中国的雕塑大众市场是相对空白的,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的雕塑价格与雕塑家的心理价格相去甚远。收藏一件雕塑大师的作品需要花费几百万、上千万元,甚至更高的费用。
林国耀希望能有一个面向大众市场的雕塑交易平台,遵循大众市场的价格规律,将雕塑作品的价格进行调整,让每个普通家庭、普通大众都有购买力。“网上销售的摆件艺术水平不够,但是要买好的雕塑摆件又特别贵。”他认为,大众化的雕塑作品既要严格控制价格,还要保证质量。这个要求对于成熟艺术家来说一般是做不到的,难以创作出在价格上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作品。从广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后,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得到高端雕塑市场的认可而被迫转行。
“每年毕业都有几十人,不可能每位都能成为艺术家,每位的作品都卖几百万元。粤港澳大湾区公共雕塑发展联盟最重要是搭建成熟的运作团队和科学的运行机制,对此我有两个建议:第一,我们可以每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大湾区雕塑展览,展览主题可以让艺术家自己提出,每年不断变化。展览评委由全国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雕塑家、雕塑理论家组成,可以在展览中挑选优秀的城市公共雕塑作品落地。这个展览需要凝聚政府和社会的多方力量,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充分的资金投入,还必须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发掘真正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
第二,城市雕塑的主要功能是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形象。大湾区的城市雕塑要与每个城市的城市建设、公共艺术整体规划结合起来,艺术家要与政府充分沟通,尽力满足市民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才能设计出体现城市气质,迎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具有生命活力历久弥新的雕塑作品。现在城市公共雕塑创作遴选机制我觉得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公共雕塑作品的设计并没有一开始考虑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这个地方需不需要做雕塑,需要做一个怎样的雕塑,这些问题应该在城市景观规划的早期与雕塑创作者共同讨论。城市规划者往往考虑城市建筑用地、绿化用地的多少,却很少考虑公共艺术用地的布局,雕塑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
实际上,城市雕塑是一门专业学科,雕塑如何与城市规划结合,与园林景观结合,都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引。拿我生活的广州来说,可能某一个小区的布局是好的,但是小区之外、小区与小区之间的中间地带这些规划都是不完善的。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雕塑能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公共雕塑承载城市文化底蕴、展示城市形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