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景区的孤山景点,有一座鲁迅雕像。27日,这座雕像被人泼了油漆,多名环卫工人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清理干净。历史名人的评价和认知问题,在一个意见多元、价值纷纭的语境中,似乎就不一定成为一切讨论出发的绝对前提。近年来,一些针对古今名人包括近现代历史伟人、革命烈士的雕像、遗迹、遗物的恣意“摧残”行为,未必是斗大字不识的无知小子无聊所为,而是书读了不少、至少接收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大学教育的某些“文氓”有意为之,泼漆作为一种出离轨道的“行为艺术”在不断地刷新着另类表达的新高度,对此,可能不能不予以郑重对待。

首先是生活常识,比如亡者为大,无论是对什么人,在乡土社会中,哪怕是所谓“世仇”,一旦对方辞世,该说的话也不说了,该行的礼却必须行,这是起码的人伦;不像现在,极个别可能在公共空间评价有争议的人物去世,“敌对”意见阵营的极个别“跳梁小丑”居然对此叫好连连,甚至跑到人家表示祭奠的朋友圈里去大呼小叫甚至“鞭尸”,这种行为已严重超乎底线,是连乡里小儿都会嗤之以鼻的。

对警醒了国民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历史伟人,更当存一份起码的底线意识,哪怕对其有所“不忿”。其次,是法制常识,一旦那些雕像是通过依法确立的城市公共决策而设计、建造和竖立,那么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也同时享有法律确立的不受恶意侵犯的权利。红色文化景区的红军雕像有此法定权利,西湖边的“鲁迅”、“武松”、“苏小小”们亦如是。

对那些具象显现的公共物品,到底该由谁来确保其安全和尊严无虞、到底该有什么样的防微杜渐机制,相关议题和职业架构,也应该是伴随着旅游开发、文化宣传和公共服务等同时依法配置的。在这方面如果存在漏洞或镂空处,自然会给某些“不洁”行为留下空间。西湖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免费开放”的景区之一,实践证明,免费开放照样赚大钱,只是在细节上,免费和高品应该同时兼备,鲁迅雕像被泼漆事件或许是个如何做好景区景观设计及保障精细化的信号。五一短假将至,西湖和国内其他名景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壮观景象又将重现,如何更有效激活游客的文明意识和常识意识,可能是很多景区和城市治理者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要比考证某电商大佬和王阳明的异同点更有当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