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份,可以说是相当低调了,名气远不及黄山、九华山等旅游城市。其实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北宋名臣包拯的故乡就是在这里,所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合肥包公园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屡有修葺,如今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全园以“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来组织游线,以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资料陈列、文物展示和戏剧表演向世人展现这位生于斯、长于斯、坐镇开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廉洁、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人格魅力。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值得花上小半天时间细细游览。
游览从包公祠开始,包公祠是纪念包文拯即包公的公祠。建于明弘治元年,时任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祠内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包公祠因战火毁于太平天国年间,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进入包公祠内,可以看到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它与祠内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都是古代象征威严和权力的建筑。
据称在古代,只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王宫、官衙、府第门前才可以建有,也可见包公在历朝历代的地位。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但仔细一看,这座塑像居然帽翅不对称,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有所损毁,实在是令人不解。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
据说当年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如今这块碑文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正殿右侧不远便是廉泉亭,它是一座六角攒尖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这口古井据说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只是一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普通之井。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之后休息玩耍的地方。
包公祠内三面临水,莲荷盈盈,花木繁茂,绿树掩映,环境格外清幽。环绕包公祠的这条河叫做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它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古迹。但是包公祠景区虽然属于包公文化园大景区内,但它与包公墓、清风阁、浮庄另外三个主要景点并不相通,门票也可以单独购买,游客在游览时可以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