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早在童年时期就已接触雕塑艺术,并亲历1949年以来中国艺术当代化进程的几个重要阶段。他的创作生涯可谓是这段时期中国社会、中国艺术创作发展变化的缩影。他借鉴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手法,又以构成主义为语言,以造型写意,创造的雕型简约优雅、充满力量感,极具个人特色。其多件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并数次在刘焕章个展中呈现。本次刘焕章艺术专题涵括的9件作品创作时间横跨70年代至90年代,该时期是艺术家创作的黄金时期,凝结了其艺术生涯两个巅峰时期创作风格,奠定了其艺术风貌。客厅壁炉上方挂的刘焕章先生的画。
本场9件作品均由艺术家家属提供,皆是首次亮相二级市场,实属难得一见之臻品。1981年至2000年,刘焕章在中国美术馆共举办三次个展,《少女》、《无题》、《摔跤手》等十六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2年,中央电视台为其制作人物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2004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2016年,年近90岁高龄的刘焕章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四次个展《焕然有章》,展览全面回顾了他一生的创作。近代名人鲁迅石雕像例如刘焕章的沉思奇奥地选用了一块立木头作质料。
2021年,星空间为其举办了《人间——刘焕章雕塑展》。20世纪六十年代,刘焕章在考察了中国四大佛教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以后,迎来了创作生涯的第一次高潮,他在借鉴中国传统宗教雕塑造型手法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系列木雕和石雕作品,力求在形式上摆脱社会主导的苏派自然主义手法的影响。其中,创作于1961年的雕塑作品《少女》,造型简练庄重,语言温婉典雅,凝结了东方女性之美,成为其代表作,也奠定了刘焕章在雕塑创作语言上含蓄和娴雅的风格。铸铜校园孔子雕像例如刘焕章的沉思奇奥地选用了一块立木头作质料。
十年特殊时期虽然对艺术家是一场磨难,《少女》也遭到了指责,但黑暗的时光为日后的创作积攒了许多灵感。那段时期结束后,文艺界再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刘焕章也迎来了创作的第二次高潮。他思如泉涌,并于198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一次个展——《刘焕章雕塑展》,展览共展出372件小型雕塑作品。此次上拍的作品创作时间集中于80年代前后,是刘焕章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大部分作品也都在中国美术馆刘焕章个展中展出过。由中央美术学院刘焕章教授设计。
)刘焕章认为“雕塑是以造型表现思想感情、传达意图,让人通过形就能体会到它的力量、气势和感情。雕塑在形体方面的感染力,是其他艺术形式达不到的”。总体来看,刘焕章的雕塑作品尺寸都不太大,但却从未缺乏力量感。这正是因为艺术家本人对于简练概括的雕塑语言趣味的追索。1981年末,艺术家跟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前往西非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马里访问,回国后诞生了一批作品。1982年创作的《祈祷》、《专注》,受到非洲雕塑整体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永恒艺术形式的探索,形体尽量采用了一些大的块面,注重体积感,《专注》没有将女孩儿的身体与座位进行明显的分割,如许多埃及的国王雕塑一样,弱化身体特征,着重刻画面部,追求雕塑整体的完整性;刘士铭、刘焕章、田世信、孙家钵熟知学院雕塑语言而又不为其所限。
《祈祷》中手的姿势与身体浑然一体,造型单纯简洁,没有过多的细节,单纯靠形体去概括女孩虔诚祈祷的心境。的确,我们很难用一个确切的词汇去概括刘焕章的雕塑风格,正如司徒兆光所说的那样:”1990年,艺术家再次创作了一件《似锦年华》,与此前不同的是,作品拉长的形象颇具莫迪里阿尼的趣味,如果说莫迪里阿尼构建了二维平面人体无限延伸的空间,刘焕章则在三维空间上展现了雕塑的张力。不囿成法、与时俱进正是刘焕章雕塑作品跨越时代,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他重视大自然赋予材料本身的美感,力求形象与材料的统一。广场蔡元培头像人物铜雕例如刘焕章的沉思奇奥地选用了一块立木头作质料。
我们可以发现《犀牛》、《戴胜》、《雄狮》、《袋鼠》、《小马》都是根据不同材质的材料雕刻而成的。1978年创作的木雕《袋鼠》、《小马》与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羚羊》、《鹿》类似,保留了木头本身的纹路,将小动物的灵动凝固于瞬间。1979年创作的青铜《犀牛》古拙质朴,露出青铜多样的色彩纹理,同年,他还创作了一个石质《犀牛》,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敦实的质感浑然天成。
两件红砂石的作品《雄狮》、《戴胜》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用线方法,相较于1962年创作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花岗岩《石狮》,1978年创作的《雄狮》少了一些粗犷,曾任《中国美术报》、《美术观察》副主编的艺术批评家翟墨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