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75年7月到1876年12月底,花费了18个月时间,创作出了一尊等身大的裸体男性石膏塑像,题名为《战败者》。1877年1月,罗丹的青铜雕塑《战败者》在布鲁塞尔艺术俱乐部参加沙龙展览。这尊裸体男性铜像如此逼真,惊世骇俗,立即遭到比利时观众、艺术家和批评家的怀疑、嘲讽和诽谤。
在当时,这种指责是对雕塑家技巧的否定和对其人格的侮辱。这让罗丹气急败坏,怒不可遏,可惜的是,即使是给报纸写信申辩,也没能抵消舆论的攻击。从《战败者》到《青铜时代》名称的更改,使这尊铜像脱离了特定历史时间的局限,变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象征。
因此,我们今天读到许多描述该作品的文字,都是围绕着人类从原始蒙味时代步入文明初启时代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来展开的。这个裸体青年正从沉睡中醒来,睡意朦胧的眼睛还没有睁开。他舒展双臂驱赶着睡魔,肺部吸满清新的空气,肋骨在肌肤之下凸起。
他修长的双腿似乎站立未稳,全身骨骼肌肉呈现刚刚苏醒时缓慢的动作。这种毫无掩饰的赤裸裸的真实,在那个矫揉造作的学院派艺坛中,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构成了相当尖锐的挑战——也难怪公众对这尊雕像铺天盖地的批判,毕竟他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叛逆者。
尽管沙龙评审委员意见出现巨大分歧,但《青铜时代》终究是通过了81名委员的评审入选。这尊雕像被陈列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那个时候没有人意识到,这将成为《青铜时代》的巨大转机。展出在阴暗角落的《青铜时代》依旧引发了轩然大波,其影响之大,甚至不亚于1863年“落选沙龙”上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然而,戏剧性的是,当媒体竭尽所能,发表文章痛斥这件作品的虚伪时,倍感好奇、被窥视欲驱使的观众却蜂拥而至,争相观看这个“伤风败俗”、“挑逗情欲”的奇特裸体。法国雕塑家沙皮、布谢、卡里埃·贝勒兹、法尔吉埃、迪布瓦等人也声援罗丹,逼迫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调查此事,最终排除了罗丹弄虚作假的嫌疑。
3年之后,沙龙评审委员会为了给罗丹恢复名誉,同意《青铜时代》重新在沙龙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罗丹的新作《施洗者约翰》,并颁发给了罗丹雕塑三等奖,并被国家收购,藏于卢森堡公园。《青铜时代》成为罗丹成名的契机,当年攻击罗丹的新闻媒体完全没有想到,他们的报道会使罗丹名声大噪、家喻户晓。
阴差阳错之下,反而奠定了罗丹在法国雕塑界的名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