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诸多朝代中,三国时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但是就在这段时间里,却涌现出了诸多令人神往的英雄人物,再加上《三国演义》等艺术作品的渲染。在历史上三国时代指的是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后,直到西晋建立的历史时期,不过在习惯上我们一般会将东汉末年的乱世也一并算入三国时代。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宦官专权与买官卖官的兴盛,这让中央政府中充斥着大量才不配位的庸官贪官,贪污腐败现象的流行导致政府只能靠增加税收才能满足汉灵帝的一己私欲,这让各地百姓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虽然在皇甫嵩等人的努力下,东汉官军击败了义军,但是东汉政府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在次年以修缮宫室为名向百姓增收赋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原一带的流民数量显著提升,这让当地的农业生产被严重破坏,再加上当时天灾不断,又有瘟疫流行,大批百姓死于非命。那些迁徙到别处的流民们很少有人能够获得新的土地,他们不是加入黄巾余党成为山贼草寇,便是投身地主门下成为佃户甚至奴仆,生活情况依然十分凄惨。
在之前平定黄巾军的时候,东汉政府明白自己的实力或许不足以取胜,便同意各地的豪门望族组织私兵,让他们加入到讨伐黄巾的队伍之中。前面提到的那些黄巾余党和地主家的佃户,后来大多数都成为了私兵中的一员,因此虽然东汉末年官方统计的户口数量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但是诸侯麾下的士兵数量却逆势上扬。正如之前所说,当时国内各地都有着大量的流民,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地方势力的雇佣兵,再加上这些豪强之前就有许多奴仆,他们也被训练成为士兵,这让东汉末年群雄手上都有着数量可观的军队。
有些人纵使没有一城,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能拥有一些军队,比如在刘备失势的时候,糜竺便将自己的两千奴客送给了刘备,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不过由于此时诸侯数量太多,而且地方局势十分混乱,因此史料中对于各路的具体人马数量也没有详细记载,想要知道三国时期的具体兵力,我们还是要从两场著名战役入手。在东汉末年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战役,其结果直接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那便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这也是两场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但事实上河南诸地在经历董卓之乱后民生凋敝,曹操、陶谦、吕布等人又在这里厮杀甚久,这让当地的人口十不存一,曹操麾下的士兵更是疲敝不堪,伤兵甚多。
而袁绍则和曹操不同,虽然之前其和公孙瓒在幽州地区的作战也十分惨烈,但是其兵不血刃地从韩馥手中夺下了兵强马壮的冀州。而且其家族四世三公的名望更让众多士族望风来投,这些人在自己的家乡都是实力不俗的大地主,他们都有数量可观的私兵,这也让袁绍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而且根据其他史料记载,袁绍不但军队数量远胜曹军,其装备也不是曹操能比的,在曹操撰写的《军策令》中,他是这样形容双方装备差距的:对于曹操究竟有多少兵马则是众说纷纭,在正史《三国志》中,形容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兵力为“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在中国古代兵法中提到过若己方的兵力胜过敌方十倍,那么就可以将敌人包围起来一举歼灭,袁绍麾下的谋士审配等人也确实曾经提到过这样的战术,但是袁绍并没有采纳。在曹军击破乌巢,摧毁了袁绍的粮草供应之后,史书记载曹操曾经坑杀近七万袁军士兵,这不是几千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这些细节都是《三国志》记载的有力反证。笔者认为陈寿其实只不过是偷换了概念,其在《三国志》中写下的“兵不满万”其实是曹操自己带领的亲兵的人数,而在前线镇守的部分士兵并没有在统计之列。比如镇守白马的刘延应有一千余人,原武的于禁应有两千余人,延津的乐进则有四千余人,这就让曹操的总兵力达到了近两万人。
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提到曹操军队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余万,这几乎是官渡之战中袁军的八倍,其对孙权方面的震慑力也是不难想象的。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前江南地区不少官员是想要投降曹操的,只有周瑜等少数几人才是坚定的主战派,而周瑜在阐释主战原因的时候,就向孙权描述过曹军的规模,他说:而且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军队才只有万余,虽然其后来扩大了自己的地盘,但是想要在短短八年间,就将部队扩张到八十万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当时中原地区依然存在农民起义问题,流民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曹操并不能得到充足的赋税收入,其是不可能养活这么多军队的,因此周瑜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对于孙刘联军的参战人数,各项史籍的记载则是相对统一的,周瑜从孙权那里求得了三万精兵,而刘备的兵力则有万余,两者合兵一处应有接近五万人。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后,便基本确定了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占据东南的格局。后来刘备以荆州为基础,接连攻下益州和汉中,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这一局面形成之后除了刘备晚年发动的夷陵之战和孙权出征合肥外,便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战争了,有人说这是因为三方彼此牵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还是和当时糟糕的经济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在东汉末年中国的人口便已经出现了大幅下降,之后连年征战更是让人口跌落谷底。根据《通典》记载,曹魏刚刚建立的时候只有四百四十余万人口,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已经不存在黄巾余党这样的地方武装,流民现象也得到了缓解,这也就是说各国的士兵只能从百姓中挑选,而一旦征兵太甚,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
而且至少二十万兵马还要负责镇守曹魏广大的国境,这让其很难组织起人数众多的大军发起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在灭蜀一战中,曹魏共出动了大约十八万兵力,这已经是其能够调动的极限了。在东汉时期,荆州有人口六百二十六万,扬州则有四百三十三万,在吴国灭亡的时候,占据这两州的东吴人口不过只有二百三十万人,如此稀少的人口让东吴的经济收入也十分吃紧。这样的局势让三个国家其实都处在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三国后期发生的战斗中,各国的最终目的纷纷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或者抢夺城池,转变为掠夺他国的人口。这种人口的流动在三国后期是广泛存在的,这也让三个国家的人口数和兵力处在不断地浮动当中,不过整体来说曹魏的军队数量是远超过吴蜀两国的。
但是由于其需要防守的疆域也更大,而且还要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进犯,这让他们能够用于正面战场的兵力其实十分有限,这也是三国处于对峙的根本原因。而之后吴蜀两国的灭亡,也并非完全源自战场上的失利,而是因为他们在经济上的难以为继,这也是为什么三国后期再也没有出现官渡和赤壁这样荡气回肠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