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5窟佛传故事中有众多伎乐人或手持琵琶,或弹奏阮咸的场面;第135窟佛的背后有高髻、着圆领大衣的伎乐人吹奏长箫和排箫、敲击铃钹的浮雕。在佛教石窟的雕塑或壁画中,凡是描绘人间世俗活动,其中的奏乐作舞者,都是伎乐人。伎乐人又称“供养乐伎”,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世俗世界的乐舞。甬道旁供养人的画像比内室里的佛像都要大。

北石窟寺历代开凿的洞窟中有许多供养人的形象,包括当时社会上各阶层的人物,有寺院僧侣、地方官员、庶民百姓等。现存北石窟寺的各时代供养人浮雕,脉络清晰地展示了陇东一带传统人物浮雕的发展过程,对研究陇东石窟营造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北石窟寺因所处的覆钟山石质属于白垩纪黄砂岩,石质均匀,便于雕凿佛像,所以北石窟寺与甘肃其他几个著名石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石窟造像全部采用石雕。佛龛作为石窟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的石雕都是以佛经为依据制造的佛教造像,主要的雕刻作品有七佛、三佛、千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菩萨、飞天、天王、力士、罗汉以及不同时期的供养人等。在这里遗留下大量含有精美造像的龛窟,这些龛窟用形象、美感、色彩、造型以及饱含激情的想象构筑起理想的彼岸世界。从而也使得石窟寺艺术仿木结构建筑的因素大大减弱了。

在北石窟寺中的三百多个龛窟,每一窟、每一尊佛,每一斧一凿都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