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古琴家王绍舜

杭州花圃莳花广场,有两组雕塑,有古乐器黄钟大吕,也有词曲《胡笳十八拍》。看到这组雕塑,不禁想起古琴家王绍舜,他是我们台州老乡,对《胡笳十八拍》颇有研究。王绍舜生前潦倒,逝后却成了“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琴音像集合型出版物《绝响》收录了78位古琴家,王绍舜名列其中。王绍舜是我叔叔相交30多年的朋友,我曾见过一面。很快,叔叔与王绍舜聊得火热。
Date: 2022-08-25 07:53:32 | View: 63

忆古琴家王绍舜

武林里面对武林路,石质台门,古朴、小巧,门楣上阴刻“武林里”三字。入门,院挺大,房子不高,系砖木结构,相当陈旧,估计有些年头了。门开,袖珍阁楼,如小孩搭起的积木,六七平方米,尖顶,高处伸手不能触顶,两侧低削难以直腰。枯骨外裹一张人皮,行走西湖边,我担心,一阵风是否会将其吹落到湖里。从谈话中,知道王绍舜不久前被安排在省文史馆工作,月工资50元,他非常满足。说着说着,他激动地从抽屉里捧出一本厚厚的稿子,那是他的倾心之作——歌剧《胡笳十八拍》。

广场弹古琴古代人物铜雕

他兴奋地告诉叔叔,北京电视台打算采用他的歌剧,他整理弹奏的同名古曲,中央电视台也准备给他录音。旧时,王氏家族名声很亮,前后出了四位秀才,其父王一模,即是其中之一。王一模以坐堂行医为业,善诗文,通音律,吹拉弹唱无所不精。王绍舜年幼时耳濡目染,养成了对音乐戏曲方面的浓厚兴趣。王绍舜在温岭师范就读期间,跟温岭县中学高中英语教师王育和学琵琶。他经常借音乐唱片欣赏,倾心古琴的声音,千方百计托人搜罗琴、谱。1937年,抗战爆发,13岁的王绍舜,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温岭青年战时服务团,并担任了该团儿童队副队长。

浮雕云纹古琴

不久,王绍舜化名王文清,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应用美术系,仍然积极参加校内外革命戏剧活动,公开演出《农作舞》《打倒猪狗王八蛋》《茶馆小调》等歌舞,被校内青年军恐吓。1951年春,门诊来了一位肺结核病人,年纪与叔叔相仿,瘦骨如柴,高高的鼻梁上架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因此,许多住院病人都很悲观,唯独王绍舜对自己的病毫不为意,每天与病友说笑,使病房内的沉闷气氛为之一扫。“妈,你生了我,但这个‘我’被痨病折磨死了,是医师又把我救活了,所以,医师是我的再生父母!

”1953年至1954年间,王绍舜根据《红楼梦》的相关情节,改编越剧《晴雯之死》,寄给华东戏曲研究院。入家门,他十分小心地从壁上取下一个布囊,慢慢打开绳结,取出一把古琴。“这是元代古琴家朱致远的遗物,名叫‘致远琴’,古老得不得了。”在杭州工作期间,他拜访了古琴名家孙慕唐、张味真、徐元白、黄雪辉、金祉祺等,琴艺突飞猛进。他知道,凭自己的身体,下去必死无疑,只得主动离职。

为了生存,他给一些剧团写剧本,有时帮某些单位做抄写工作。他孑然一身,蛰居“武林里”,靠为街道糊火柴盒为生,每月收入5元,不得不靠胞妹帮佣的收入接济,勉强挣扎于社会最底层。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