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


Date: 2022-08-25 08:14:55 | View: 152

基础工程

由于大多数网友都第一次接触到“重叠结构世界”的概念,因此,我们在第四篇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中、西文明都是为了传承、解读“重叠结构世界”原理而存在、发展的。为普通大众都能认识、体验“重叠结构世界”原理,搭建相应的“知识背景”,创造相应的“体验方法”。在第四篇文章中,我们重点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在这一篇文章中,为大家重点介绍:西方文明搭建“知识背景”、创造“体验方法”的脉络。要让普通大众也能认识、体验“重叠结构世界”,就必须符合普通大众的“认知特性”,那么,普通大众的“认知特性”有哪些呢?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基础工程。

铸铜天鹅喷泉雕塑

在三层“意识层面”中,普通人主要使用“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很少使用“中间一层意识层面”,根本不会用“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所以,普通大众的“认知特性”就是“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特性。在整个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满足这三点“认知特性”,又要突破这三点“认知特性”。因为,不吻合这三点“认知特性”,人类什么都不可能明白。而不突破这三点“认知特性”,人类又永远都不可能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

景区景点抗战主题冲锋部队铜雕人物景观

所以,我们在审视西方文明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这种“总体战略”的精妙。其次,利用“必须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才能学习、了解新的经验、知识”的特性,建构人类积累知识的大框架,这种大框架就是西方的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科学。最后,利用“认识事物的界面,全都局限在显性世界中”的特性,创造让人通过显性世界去体验隐性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西方的艺术——音乐、雕塑、绘画、建筑。通过毕达哥拉斯与老子、孔子的出身年代对比,我们可以知道,毕达哥拉斯与老子、孔子属于同一个时代,也就是说,“西方哲学的开端”与中华文明传承人类“终极文化”的第二阶段是同步的。那么,在中华文明传承人类“终极文化”的第一阶段,西方文明又在干什么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

蒙古摔跤公园景观铜雕

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说,先来看“西方哲学开端阶段”中所包含的内容。毕达哥拉斯对于西方文明搭建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知识背景”,以及创造体验“隐性世界”的方法,主要提供了三个方面的价值:从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才演变成了现代哲学。而用现代哲学的观点去看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并不能算是现代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家。因为,“现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语言上的概念、逻辑分析,而毕达哥拉斯的学说,用现代哲学的观念来看,都属于“断言”,缺乏语言的概念、逻辑分析。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锻铜铸造佛像室内摆件度母雕塑

说他曾经多次来到过这个世界,其中有一次是以鱼的样子来到这个世界;认为豆子是不可侵犯,结果,最后为了不践踏种豆子的农田宁可死去。西方哲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第一哲学》,中文翻译的《形而上学》,的形成,不可能源于对语言的概念、逻辑分析,也不可能源于普通人常用的认知能力。因为普通人常用的认知能力,是“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这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人不可能认知到:”、“在现实世界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这样最为基本的哲学问题。我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建设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

不锈钢乒乓球运动雕塑

因为用语言进行概念、逻辑分析时,意识活动的层面最多达到“中间一层”,而“中间一层意识层面”的认知界面与“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认识界面,都在显性世界中,所以,在“中间一层意识层面”中,也不可能产生最为基本的哲学问题。这些先哲们都能运用“超强的内在感知能力”,这些先哲们的“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在天赋的作用下会发挥作用,能感知到自己“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的存在,以及与“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相关的“另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注意石材护栏基础工程巩固从现在石材护栏、栏杆的雕刻设计看。

风水球大型喷泉石雕

也就是说,古希腊先哲们凭借着自己的天赋,隐隐地能感受到,在自己肉体之后,还有一个自己的存在;但是,们又缺乏强化“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的方法,只能在“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隐约感受的基础上,在“中间一层意识层面”中,进行认识与思辨。所以,“超强的内在感知能力”是“真正的形而上学”开端的源动力,也是一个西式哲学家能够研究“真正的形而上学”的基本能力。没有“超强的内在感知能力”,只在语言上进行概念、逻辑分析的西式哲学家,不管这个西式哲学家的名气有多大,都只起到传承《形而上学》的作用,能开拓“真正的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家都具备有“超强的内在感知能力”。普通人认识事物的界面,全都局限在显性世界中,于是,古希腊哲学在一开端就为普通大众认识“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隐性世界”,搭建了“积累知识”与“知识传承”的框架,而搭建这个框架的源动力,就是毕达哥拉斯表现出来的“超强的内在感知能力”,毕达哥拉斯具有非常强的示范作用,影响了后续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认知方向,比如:学校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铜雕红军抗战人物雕塑

“物理学之后”的意思,我们只要借助在上一篇文章中解释过的,《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来理解,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物理学属于对显性世界的认识,物理学之后就属于对隐性世界的认识,所以,《形而上学》是用来研究隐性世界中的存在,只是这种存在用人的感官感觉不到。毕达哥拉斯的“内在感知能力”超强,他的“外在感知能力”同样也超强,他认识到,在显性世界中的万物,都与“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毕达哥拉斯看来,“数”就是万物的本质,是隐性世界中的智慧生命,掌控显性世界中万物的手段,所以,他提出了与“万物有灵”同样著名的断言:此次一级开发基础工程总承包囊括了凉亭片区所有规划范围。

竹简校园景观铜雕

也就是说,依靠人的感官对显性世界中事物的“感觉印象”,只是一种“近似”的认识,而借助“数”这种工具与方法,人就能对显性世界中的事物,进行“精确”的认识。但是,一个科学家如果运用测量工具对一个人的人体进行测量以后,再根据测量的数值进行还原,这样描绘出来的人像,就是“精确”的概念。这其实不是“数”的局限,而是“数学”本身还没有发展完善,假设“数学”发展完善了,那么,在显性世界中,所有一切都能通过“数”来精确再现。土方工程是园林工程中的基础工程。

别墅景观天使人物石雕

所以,毕达哥拉斯对“数”的认识,为西方哲学中专门研究显性世界的“自然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数学”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科学”,牛顿发表他的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用的书名是《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严格的说,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音”,并不是真正的“音”。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用“音”这个字是现代汉语翻译过程中无法克服的问题,也就是只能用这个“音”字。在本专栏中,“音”是有特定含义的,并不是现代汉语“音”字的字义。部队把培育血性胆气作为实现强军目标的基础工程来抓。

不锈钢卡通人物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音”究竟是什么内涵。在隐性世界中,与显性世界中的“声”处于重叠关系的,就称为“音”。在源头甲骨文中,“声”与“音”是完全不同的,“声”在显性世界中,“音”在隐性世界中,二者重叠,同时存在。这个“主体字符”的下半部分是个甲骨文“口”字,表示“嘴”的意思。上半部分是个表示“张开嘴,舌头在动”的图示,表示“嘴里在发声”的意思。在这个“主体字符”的最上面加了“一短横”,表示的意思是:土方工程是园林石雕工程中的基础工程。

从口腔中发出的“声”,这个甲骨文字,就是上图左边的“言”字。在这个“主体字符”的中间加了三个“小点”,表示的意思是:在隐性世界中,与“声”处于重叠关系的“音”,这个甲骨文字,就是上图右边的“音”字。在相同的“主体字符”中,如果“主体字符”结构是开放的,就加“三点”,比如这个“音”字,以及“中”字;如果“主体字符”结构是封闭的,就加“一点”,比如甲骨文“身”字。其实,这两种造字结构都是用来表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同一个事物的“重叠”关系,朝右边的字,或者加过“点”的字,都用来表示:西方文明完成了们达成历史使命的所有基础工程。

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并不是“声”与“音”的重叠关系,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论述的“人籁”、“地籁”、“天籁”才是“声”与“音”的重叠关系。当三根琴弦处在3∶4∶6比例的时候,一起发出的声响,在听觉上是最为“和谐”的,3∶4∶6的比例,据说是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声”的“数的关系”是西方古典音乐创作的必备条件,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西方古典音乐都是在“声”的“数的关系”上组织出来的。其次要注意石栏杆基础工程的巩固。

西方古典音乐创造的核心概念是“组织”,没有“声”的“数的关系”作基础,就无法“组织”,也就不可能有西方古典音乐,更不可能体现西方古典音乐的真正价值——在抽象的形式中,创造具象的体验。当然,毕达哥拉斯不可能发现所有“声”的“数的关系”,他奠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会出现西方古典音乐的巅峰,让社会大众通过声音这种抽象的形式,去感受一种非常具象的体验,这是引导、训练普通大众体验“隐性世界”非常重要的方法。启动以城市为依托的社会化基础工程。

我们去看一下达芬奇对于绘画的论述,其中对于人体结构比例的研究,基本上能达到科学家的水准,之后的“透视”画法,也是基于视觉中的“数”的运用。但是,真正成为西方绘画与雕塑艺术萌芽的种子,并不是毕达哥拉斯的“数”,而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特别是爱琴海雕塑艺术,神奇的是,爱琴海也是毕达哥拉斯的出生地。古希腊雕塑之所以能让人驻足凝思,是因为在那些石头后面,观众能感受到神性的光芒,而这种神性又与“人的人性”是那么的近,这种奇妙的感受,最终在文艺复兴时期爆发出璀璨的光芒。

其实,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在影响社会大众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过程中,西方艺术一直走在西方哲学、科学之前!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中存在着“理性神”,“理性神”无处不在,“理性神”是人类道德与智慧的源头。陷入肉体的“灵魂”必须顺应无处不在“理性神”,而要摆脱肉体对灵魂的影响,方法就是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诘问”。“灵魂”摆脱了肉体的影响,顺应“理性神”,表现出来就是道德与智慧!苏格拉底对“理性神”的感知以及宣传,危及到了他的生命,最终,他通过“诘问”自己,选择了正义——尊重法律,放弃逃亡,接受来自城邦的死刑判决,在众多学生面前,平静地喝下了毒药,与这个世界告别。

苏格拉底的思想,用“重叠结构世界”原理来看,就是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上的,而且非常明显,苏格拉底的认识,不是对“已有知识”的分析、推论,而是他自己真实的体验,他获得这种真实体验的方法,就是他的“诘问”。我们现在非常容易把苏格拉底的“诘问”,看成是他对别人的“诘问”,其实,苏格拉底的“诘问”是他对自己的诘问,这种“诘问”是让苏格拉底从“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转换到“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的方法。

通过这种“诘问”,苏格拉底“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感知到了在隐性世界中的智慧生命——理性神;感知到了在隐性世界中的自己——灵魂,之后,用自己的灵魂去感知“理性神”,表现出来的道德、智慧。真传的意思,不是从“知识的角度”获得了知识,而是真正明白了在知识背后的真正内涵,也就是说,柏拉图也感知到了“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真正自己”。苏格拉底因为宣扬自己的认识而丢了性命,所以,柏拉图就不能再以老师的方式传播自己的认识,而且,柏拉图也总结了老师传授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总是“诘问”,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抬杠”,会把人问急的,“诘问”自己可以,对别人最好不要用“诘问”,而是要用一般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播自己的认识。

终于,柏拉图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空前的比喻,来向社会大众讲解“重叠结构世界”,以及陷入“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应该如何思维、如何应对现实生活。在柏拉图看来,社会大众一定能理解的,这个比喻就是《理想国》中的“山洞隐喻”。在“山洞隐喻”中,整个“山洞内的空间”以及“山洞以外的范围”都属于“隐性世界”,这个“隐性世界”是广义范围,就是吕祖吕洞宾说的“视天地亦泡影”的“大道”。

“在山洞里的人”是“真正的人——灵魂”,而“真正的人”手上拿着的“木偶”是“隐性人体”,而“木偶”在山洞洞壁上的“投影”就是“显性人体”。柏拉图能够构思出如此完整的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相信他自己对“重叠结构世界”一定有着非常完整、清晰的感知,否则,不可能有如此完整、细致的比喻性描述,就从这一点来看,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继承了毕达哥拉斯“超强的内在感知能力”的传统。柏拉图整部《理想国》都建构在这个“山洞隐喻”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灵魂”、“理念”、“正义”、“道德”。

因为用“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看“意识影像”所看到的“意识影像”,远比显性世界中的现实,更为完整、系统、真实。在显性世界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在关系,事物外在关联,都能用“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在“意识影像”中直接看到。这种对“意识影像”的体验,在人类历史上,不是只有柏拉图一个人体验到过,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也是源于这种对“意识影像”体验。虽然,到柏拉图这里,“形而上学”这个名称还没有出现,但是,在柏拉图这里,他所传承的形而上学却是“真正的形而上学”。

而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名称上的《形而上学》出现了,而且,历史地位还非常的高,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已经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了。亚里士多德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逻辑学》,之后,又以《逻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进行了大量的观察与思辨,这就是西方科学的发源。《逻辑学》对西方文明搭建“知识背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有了《逻辑学》,西方文明才有了“体系化积累知识”的大框架。“体系化积累知识”大框架的作用是非常了不起,有了这个大框架,就可以把每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知识,“向上”搭建起来,最终,搭建成一座知识的大厦,西方现代文明就是在这个大框架上营造出来的大厦。

《逻辑学》对西方文明搭建“知识背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在《逻辑学》的基础上,传授、学习“向上的、深奥的知识”变成了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每个时代都有古希腊“三贤”这样的天才人物出现,但是,因为有了《逻辑学》,即使资质一般的人也能成为掌握知识、传授知识的学者、教授,而这样的老师,照样能教天才型的学生,比如,有谁知道爱因斯坦的老师是谁吗?而中华文明在传承的过程中,就明显缺乏这种大框架,所以,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都是依靠天才型人物创造的一座座独立的“山头”,但是,这些“山头”永远都无法汇聚成一座“真正的高山”。

不过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不同,有了众多“山头”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不错的人类文明景观。《逻辑学》是建立在语言分析上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人的“意识层面”就会被局限在“最外面一层”与“中间一层”。因为这两层意识活动都以“语言”为主,这样的结果就是“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会被限制住。也就是说运用《逻辑学》思维,就会必然把人的意识活动趋向“横向意识活动”,即使有一定程度的“纵向意识活动”,也是很浅的,到“中间一层意识层面”就到头了。所以,亚里士多德用《逻辑学》分析的《形而上学》,已经不是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一脉的“真正的形而上学”。

“真正的形而上学”在人与人之间是非常难以直接交流、沟通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必须依靠双方的“共同经验”,缺乏这种“共同经验”,讲述的一方不管讲得多么的形象,听的人也不可能听懂。柏拉图的“山洞隐喻”讲得够形象了吧,可是在历史上,又有几个人明白柏拉图讲的是什么呢?最终都从“自己的经验、知识”的角度,对“山洞隐喻”重新进行了理解,这样理解出来的内容,与柏拉图对“重叠结构世界”的直接感知,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所以,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西方文明为人类搭建“知识背景”与创造“体验方法”的基础准备工作全部竣工了,就等着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到来。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上帝信仰”的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共同先知亚伯拉罕,与轩辕黄帝的出身年代,就能知道,在中华文明的第一阶段,西方文明发生了什么?很明显,亚伯拉罕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要比轩辕黄帝晚很多,但是,亚伯拉罕出现的年代,依然处在中华文明历史的第一阶段。

也就是说,当轩辕黄帝在中华大地上,成功开启、推广了人类“终极文化”,并在这种传承模式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在中华大地的西方,亚伯拉罕出现了…研究西方文明一定离不开西方宗教的“上帝信仰”,但是,为什么会在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上帝信仰”,并起决定性的作用呢?西方文明要搭建一种让普通大众都能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知识背景”,以及创造一整套让普通大众都能感受“重叠结构世界”的“体验方法”,就必须让西方人类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去搭建与创造。

因为,“中间一层意识层面”处在三层意识层面的中间,在通常情况下,“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是人的认知主体,所以,“中间一层意识层面”更容易受到“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影响。如果“中间一层意识层面”全部受“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影响,那么,西方人类永远都不可能完成们的历史使命。要想让西方人类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弱化们“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影响,强化们“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的作用。

但是,强化“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的方法,保存在中华文明中,还等着西方文明去解读呢?在隐性世界中的智慧生命,把“完整的世界”与“完整的人”的真实情景,用当时人们能接受的方式,直接告诉给们。在“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生存焦虑”的情况下,又多了“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的“灵魂焦虑”,在“灵魂焦虑”的基础上,又让“中间一层意识层面”产生了相应的“认知焦虑”。因此,我们认识《创世纪》中的故事,一定不能拘泥于故事中的具体情景,而是要理解故事情景背后所包含的内涵。

否则,“我们的认识水平”就会被拉低,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相同。比如,“上帝造人”与“吃苹果”这两个故事情景所包含的内涵,就在告诉我们:第二,上帝朝这个名为“亚当”的载体中吹气,表示的意思是:有一个“灵魂”被上帝送入了这个名为“亚当”的载体中,这个“灵魂”本身叫什么名字?这个我们能够在“吃苹果”这个故事情景中得到证实,在“吃苹果”之前,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并不是两个瞎子,虽然,们肉体上的眼睛还不能看,处在“瞎”的状态,但是,们还有另外一套认知系统是能正常使用的,所以,俩在伊甸园中行动自如。

等大家看过《高端思考》后面的文章以后,一定会知道,“完整的人”有两套认知系统,亚当、夏娃在“吃苹果”之前,所用的是另外一套认知系统。这另外一套认知系统,是“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为主导的,“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能够直接从隐性世界认知外界。由于隐性世界与显性世界是同步的,而且隐性世界是显性世界的主体,所以,“从隐性世界认识外界”的效率会比“从显性世界认识外界”更高,亚当、夏娃用这套认知系统在伊甸园中,自然是行动自如的。

但是,“吃苹果”以后,以“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为主导的这套认知系统被开启了,一旦开启后,原先那套认知系统就停止工作。“失乐园”仅仅是一个故事情景,这个故事情景所包含的内涵是:人类开始使用以“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为主导的认知系统,去认识外界。相信很多人都没搞懂,《圣经》里说,亚当、夏娃的眼睛能看了以后,知道了善、恶,就被赶出了伊甸园,一个人知到善、恶,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吗?

“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不能从隐性世界去认识外界,只能依靠“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从显性世界去认识外界。所以,“伊甸园”并不是在显性世界中的某一独立存在,而是与显性世界相互重叠的隐性世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能感知到隐性世界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等于回归到了“伊甸园”,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做什么都顺顺利利。后者,人只能以“曾经消除肉体焦虑”的经验,去认识外界、适应外界,这种认识、适应的过程相比前者,充满了困惑、痛苦、挫折、焦虑。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去看,其实,在《圣经》一开始的《创世纪》中,已经把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用当时人们能理解的形式,论述得非常清晰了。从“意识层面”的角度来看,就是由“最外面一层”与“中间一层”的意识层面产生的信仰。没有任何“外在、利己”的因素,因由“内在自我的感知”而产生的信仰。从“意识层面”的角度来看,就是由“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产生的信仰。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上都是一种“他信”的信仰。

但是,在摩西写下《十诫》的时候,“上帝信仰”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自信”的信仰。人的“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很难克制对“外在因素”产生信仰与崇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人先信仰唯一的神——创造自己的造物主。“不许偶像崇拜”是为了强化前一诫,因为当时的偶像崇拜一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什么东西都会去拜一拜、求一求。但是,从普通人“最外一层意识层面”的角度来看,“唯一的神:上帝”也是一种外在的信仰,所以,要克制普通人用“最外一层意识层面”对“唯一的神”的认识,因此就有了“不可妄呼上帝的名”第三诫。

这个“呼”不仅仅是“语言说话”的意思,更包括在“最外一层”与“中间一层”意识层面中的“想”,“想”也是一种“呼”。所以,如果真的明白了“不可妄呼上帝的名”这一诫的内涵,其实,就是要人用“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对隐性世界中智慧生命进行感知,通过这样的感知,而对上帝产生的信仰,这就是“自信”,用基督教的语言就是“因信称义”,就能成为上帝的“义人”。第十诫中,用得最妙的一个词就是“邻居”,不少版本的译者没有明白“邻居”的含义,认为,不贪恋“邻居”的一切东西,难道可以贪恋“邻居”以外其他人的东西吗?于是,就把“邻居”翻译成了“别人”,变成了,不要贪恋“别人”的一切东西…其实,我们如果把《十诫》前三诫的真正内涵搞明白了,就能明白第十诫的内涵,这里的“邻居”是站在“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视角进行阐述的,主体是“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所以,这里的“邻居”就是指“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以及受“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影响的“中间一层意识层面”。

“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认知范围都在显性世界中,房屋、妻子、田地、牛羊都是“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用来消除“生存焦虑”的东西,这一切都属于“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要强大起来,就必须抛弃来自“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影响,因此,第十诫说:不要贪恋邻居的一切东西,就是强化“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的方法。“上帝信仰”是一种引导人“自信”的方式,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西方宗教,完全不是一回事。

“上帝信仰”中的“自信”,是西方文明“总体战略”的核心概念,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那就是:耶稣出现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年——公元30年,这个时间段正好对应汉武帝之后不久的那个时间点。我们在第四篇文章中分析过,从老子、孔子出现,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这是中华文明进程第二阶段的“开端”,在此之后的历史,就是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的更替重复,一直到清朝灭亡,第二阶段结束。

“上帝信仰”非常成功地引发了犹太民族的“灵魂焦虑”与“认知焦虑”。即使犹太民族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依然保持着“上帝信仰”以及“学习热衷”,这都是因为犹太民族深层的“灵魂焦虑”与“认知焦虑”被引发了,这也说明了“战略实验”极其成功。既然,这种“战略实验”获得了成功,那么,西方文明的“总体战略”就要开始实施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广泛引发西方人类内在意识层面的焦虑。“上帝信仰”战略的本意是弱化“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强化“最里面一层意识层面”,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并没有弱化,反而增加了“对灵魂前途的焦虑”。

我们经常在西方电影里看到的,西方人在现实中干坏事,然后,跑进教堂去忏悔,出了教堂继续干坏事,之后,再进教堂忏悔,这就是“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对灵魂前途的焦虑”产生的结果。于是,“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为了消除“对灵魂前途的焦虑”,就以对上帝虔诚、赞美、崇敬的名义搞出了雄伟的教堂、十字架上的耶稣、赞美诗、唱诗班,甚至是极端的狂热,这些表现本质上都与《十诫》相违背的,都属于偶像崇拜、妄呼上帝的名。对于主要使用“最外面一层意识层面”的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如果一直延续下去,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西方文明了。

大量的民众死于黑死病,不少地方整村、整村的人死去。不但,普通的人死于黑死病,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也不能幸免,神职人员在这场黑死病中,也没有少死。相信当时那些神职人员被人问得最多的,就是这类问题,甚至那些神职人员自己也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这些神职人员都这么虔诚地信仰上帝,上帝为什么不救救我们呢?因为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西方人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个事实,不管你是不是信仰上帝,也不管你信得有多虔诚,在黑死病面前,谁都有可能死。西方教会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单凭神职人员的说教,已经无法维持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了,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能够让人自己相信上帝依然是存在的,相信上帝依然是仁慈的。本专栏可以看做是心智玩家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黄帝老子真经》的延续——通过战略、创新思维的角度,帮助大家学习《黄帝老子真经》中的用“意识影像”思考的方法。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