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消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唐卡艺术


Date: 2022-08-25 09:05:54 | View: 51

丝路上消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唐卡艺术

黑水城遗址在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原是西夏重要的城镇,藏传佛教也曾在那里兴盛一时。这一事件遂成为断代的依据,以唐卡为主的黑水城出土所有绘画作品都产生在这一历史事件之前。1908年沙俄皇家地理学会组织了以科兹洛夫为队长的蒙古四川探险队,在黑水城进行了大肆发掘,在城外的一座塔内发现了一大批西夏文献,此次发掘甚至被称为找到了一个“完整的书库”,可见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丰。这批文物被运到彼得堡,其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唐卡作品,今天这批珍贵的唐卡被保存于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

制作中药的药童铜雕

黑水城被毁的时间确凿可考,这批唐卡的制作年代可以相对精确地考证为“1227年以前”西夏时代的时间段内。黑水城,是现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项人语言命名的城市。党项人叫黑水为"额济纳",黑水城就是额济纳城,而蒙语里称为"喀拉浩特"。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黑水城始建于西夏时期,当时西夏王朝在此设置“黑水镇燕军司”。黑城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黑水城之所以称为“黑水”,是因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这里,形成内陆湖名居延海。

三门石牌坊石雕_2

到西夏鼎盛时期时,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国”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并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次年,西夏灭亡。

打仗的八路军铜浮雕

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扩建此城,并设“亦集乃路总管府”。20世纪初,俄国军人科兹洛夫在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这些宝贵的文物文献在圣彼得堡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举世无双。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居延遗址保护区。

不锈钢党建主题剪纸雕塑

药师佛,药师琉璃光佛又名药师如来,能除生死之病,故名药师;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率领着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大菩萨等眷属,在东方净土化导众生。药师佛像,这一作品是黑水城唐卡中帕拉式藏传佛教绘画风格表现的最显著的例子。所有细节都是遵循造像形制量度标准和造型特征的要求来绘制的,画师的作画态度十分虔诚。佛教精神虽已内化到画师个性当中,但画师的性格气质审美倾向等个体差异还是会在作画中表现出来,这一表现总会对度量规范有不同程度的偏离,这偏离是不自觉的,常会显露于造型、设色等各个方面。

不锈钢圆环抽象雕塑

此图是这一点较为明显的例子,如侍胁菩萨的脸,与卫藏所承袭的波罗样式的正统相比,目细长,颧骨高,腮方大,鼻头尖等特征很象西北人,也许正是西夏人的面目特征。两尊菩萨手持莲花,面前开放的莲花中各有日月,当中出现了分别代表太阳的三脚乌鸦和代表月亮的捣药玉兔,很明显是来自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这幅药师佛唐卡的左右下角,我们又见到供养人极具鲜活个性的肖像,其中之一是黑帽系嘎玛嘎举派僧人的典型着装,是否就是格举初祖都松钦巴大弟子来西夏的藏所格西,我们不得而知。

红色塑石塑石仿真假山

形制十分独特,似将装裱边饰同时织进了画面,成为构图整体中的有机成分而浑然一体,上下的梯斗形边饰出现宝瓶生莲、莲中生伎乐天女的图案,条格状正面植物图案等形制正是13世纪流行的绘画风格。这里的度母着短上装,在旁开叉边饰连珠,胸饰、颈饰大为减少,人物比例严格精准,腿腰间有坐禅助带,此助带多见于大成就者像中,出现在绿度母身上,仅此一例。天女动态造型尤为美丽,没有拉达克式的丰乳细腰、刺激感观的夸张特征和妖艳的波斯化特征,有着源自古希腊成于笈多以健康和谐为目标的审美追求,是藏族美术史中高品位的人体艺术作品。这幅作品以藏地艺术风格为主,也许是为合于西夏民俗而让度母穿上衣服,也可能是汉族汉地文化对西夏的渗透。色调控制得极好,全部色彩统一于绿兰冷灰之下,区别于藏地的暖红色调,与敦煌和安西清淡古雅的色彩偏爱相近。

公园卖兰州酿皮的人物小品铜雕

金刚亥母,这位女神被画的丰满健硕,身上缨络装饰细碎繁多到空前绝后的程度,用单纯白色连点成线、碎极而整如衣如裙,整体感很好。下排为供养天女,边饰大德、供养人和天女,自成小构图。有帷幕饰挂如舞台,边画一竖格,为铭文条说明人物身份,藏地铭文条俱为横式便于书写横式藏文。竖条当是敦煌传统,为书写汉文或西夏文的竖写文字而设,也是西夏唐卡独有的特征。主尊火焰背光外有尸林修持的恐怖内容,足踩尸鬼,手持骷髅串金刚杵,持骷器、法链、冠饰、佛珠为鬼头等表现是空行母的标准形制。此画面中应当留意的是莲座旁各有两位供养高僧,面色一黑一黄,为印度僧人和当地僧人的形象,供养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不锈钢党建主题党旗雕塑

画面中的两个人物明显不同于画面中的其它人物,他们特征具体,肖像化表现十分明显,一个老成持重目光和善儒雅,一个刚直坚定目光咄咄逼人,一文一武,个性的反差强烈鲜明。这一件是表现高僧形象的独立肖像作品,在黑水城唐卡当中,以现实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只此一件,达到了写生般的再现观察的程度。借着画师的写实能力,我们很容易看出高僧的民族特征,和前一件黑帽噶玛巴大眼睛、重肤色、高颧骨的藏民族特征差别很大,联系左右下角侍立的西夏王族供养人,可以判断这位高僧应该也是党项族。

雕刻人物塑像

这幅唐卡最突出的特点是释迦牟尼佛的比例奇特,不是严格的度量标准,像头大身小的儿童,上面一排五方佛、左右胁侍菩萨、下面的舞蹈天女和左右下角的供养人都没有比例问题。应该判断为画师有良好的比例训练,佛祖画成儿童或是有意为之。想起大昭寺和小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和“8岁等身像”。与敦煌465窟壁画相比,没有更多的发挥改造,显得更加规范,色彩和造型的风格特征明确。

广场海纳百川古代人物景观铜雕

莲花手菩萨的形象很完整,但是把周边的图案和同时代作品的通行构图相联系,不难发现是一幅更大唐卡当中残留的局部。菩萨的造型饱满、通畅、圆润,体现了四肢丰满修长,躯干较短的典型时代特征。空行母面目凶悍、动态夸张,手持法铃、颅器,影子一般地舞蹈在神秘浓重的红色火焰前面,背景的黑色衬托着大面积的红。在一些唐卡的残片当中,有明显的不同风格变化,可以想见黑水城是不同源流的佛教文化汇聚之地。大成就者和修行伴侣的小局部是来自一幅技法纯正的帕拉风格唐卡,方寸之间的人物生动饱满画工精细。

这件四臂观音唐卡残片,没有南亚风格的曲线勾勒和明暗渲染,几乎就是平涂的色块,有醒目的装饰效果。这是画在手工藏纸上的五叶冠,一般是做法事的时候使用的。科兹洛夫,全名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俄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出生于斯摩棱斯克,1884年随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西藏以及蒙古一带探险。1907年,科兹洛夫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额济纳河下游接近居延海发现了西夏古城黑水城遗址,发掘出文物三千余件,其中包括目前仅存的西夏文、汉语双语词典番汉合时掌中珠。

1924年,科兹洛夫在蒙古国的诺音乌拉山发现匈奴古墓群,获得大量汉朝和匈奴文物。1909年,沙俄上校、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夫以所谓科考的名义,带着全副武装的俄国军队,打着考察野生动物的旗号前往黑城,要求当地居民带路也被拒绝。科兹洛夫找到了当地的蒙古王爷巴登札萨克,采取恐吓威胁和行贿的办法,进入黑水城。科兹洛夫分别于1909年4月和6月连续两次掠夺式盗掘黑水城。

1926年,科兹洛夫对黑城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考察,具体情况不详。科兹洛夫从黑城盗掘的文献有举世闻名的西夏文刊本和写本达8000余种,还有大量的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书籍和经卷,以及陶器、铁器、织品、雕塑品和唐卡、绘画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文献数量很大,版本大都完整,是研究西夏王朝甚至于和西夏王朝同时的宋、辽、金王朝,还有元朝历史的“无价之宝”。

仅仅是为这些文物整理一个大概的粗略目录,俄国学者不惜代价,举国之力花费了半个世纪也没完成,可见这批文献数量之浩繁。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6年,俄国才逐步完成文献初步整理工作,前后花费时间约一个世纪,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不曾停歇,俄国收藏的文献整理工作目前尚未结束,仍在继续整理中。截止到今天俄国方面出版的文献13册,仅是价值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大量珍贵的黑水城文献俄国至今尚未出版。

公元13世纪以前,藏族绘画已取得了复兴吐蕃绘画传统、学习外域、发展本土又远播西夏蒙元的伟大成就,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波罗样式。虽然在造像度量经的约束之下,画师们恪守着规范严格的法度,但是变化也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以西藏独特而强烈的民族气质,实现了对南亚传统的削弱和本土化的加强。几代画师们有意地追求或是无意地转化,使得绘画语言的性格和神韵,在壁画和唐卡当中发生了西藏化的改变,藏传佛教绘画在这个阶段走出了美术史上重要的一步。并为下一阶段藏族画史最辉煌一页的到来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即将迎来14和15世纪这两百年,杰作叠出,不断产生藏传佛教艺术最高典范的鼎盛时代。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