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缔约方大会在云南召开,大会执委办隆重邀请联合国首授“环保艺术大师”、我国著名雕塑家袁熙坤先生以发生在云南的北移野生亚洲象事件为蓝本,创作了以反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北移亚洲象群雕《生物的长城脊》。该作品长2.39米,宽0.96米,高0.63米,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再现了象群北移、南归一路经普洱、玉溪、红河、昆明等地行程500余公里最终回归故园的情形。作品中沉稳的头象、威猛的公象、顽皮的小象、可爱的幼象,栩栩如生展现了短鼻家族齐心协力、其乐融融开启的象往之旅,表达了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深刻主题。参加15大会期间,袁熙坤先生来到负责全程监测守护北移野生亚洲象的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详细了解野生亚洲象北移监测情况。
在北移象群迁移路线展区,袁熙坤先生仔细观看象群行动坐标,并逐一对照沿途城市了解有关象群有趣故事,听取指战员全天候全时段监测事迹。在“追象天团·世界观象那双眼”巨幅人物形象照旁,袁熙坤先生仔细听取介绍并称赞“护象天团,科学圆满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人人都了不起。”在北移象群宣传成果展区,袁熙坤先生先后观看了总队监测队员拍摄的有关画面、监测队员监测事迹等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刊载的巨幅报道,称赞监测分队是一支过硬的战斗队、宣传队、服务队。
“自5月27日至9月19日,总队先后出动59名指战员、8台通信指挥车及全要素通信装备器材,担负象群监测任务。任务分队坚持24小时全天候值守,监测象群活动1266公里,空地跟踪2390小时,为地方各级政府盯象、管人、助迁、理赔提供了精准依据。听取了情况介绍后,袁熙坤先生讲到,“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指战员们肩负重任、使命崇高,安全圆满完成了搜寻监测任务,在整个亚洲象迁移过程中,监测队员116天的全天候不间断守护,以及科学、有章法的守象护象行动,成功帮助了野生亚洲象安全返回栖息地,得到了国际舆论的一片好评。
指战员们让我很受触动,他们是距离象群最近的人,这也是我把雕塑作品捐赠给总队的重要原因。”在了解了总队监测分队为人象平安付出的艰苦努力之后,袁熙坤先生表示,正式将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生物的长城脊》捐赠给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袁熙坤,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联合国首任“环保艺术大师”。1995年创办国内首家民营博物馆--北京金台艺术馆。现任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曾应邀为152位国际政要名人写生创作水墨肖像画,并获签名首肯。虎》分别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作2009、2010年度“地球卫士奖”奖杯;《女娲补天》雕塑被联合国选为“补天行动”项目的象征,是中国文化在造型艺术领域走出国门的代表性人物。10月11日至10月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作为艺术界的特邀嘉宾,袁熙坤先生长久以来一直关注着发生在家乡云南的北移象群事件。会议间隙,袁熙坤先生先后2次专程来到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调研考察,看望一线监测队员,查看了解北移象群有关资料,探寻艺术创作灵感。
《生物的长城脊》雕塑经过100多个日夜打磨,刻画出了15头亚洲象迁的感人过程。据随行工作人员介绍,袁老师在创作该雕塑时,从鼻尖到尾巴,从耳朵到脚趾,从眼睛到象牙,很少借助工具雕琢,更多时候,他只用手指拈来细细一抹泥土,轻轻触碰按压,把指尖的温度传递到大象的每一寸肌理中。北移象群雕塑不仅记录了象群的团结、和睦、智慧,更记录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群众在确保人象平安、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展现的大国担当和和谐、有爱、奉献的精神,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的最好体现。
”袁熙坤先生表示,将作品留在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象”往之旅搜寻监测行动展馆中,是它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