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时,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都城,政府规划了“坊”——相当于现在的街区——作为住宅区。一些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自家的声势,就参照坊门的样式加以简化,树立了门楼。元代,看门的石狮子由豪门大户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据刻录元代地方风俗的《析津志辑佚》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

”石狮子是汉族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

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

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狮子乃百兽之王,人们喜欢摆放石狮子来彰显尊贵的身份地位。因此古代在皇宫、王府、衙署、豪宅多用石狮子守门,北京天安门的石狮子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利。

狮子是人们心目中的灵兽,用石狮子来把大门可以避凶纳吉,驱走邪气,纳来祥瑞,是幸福吉祥的先兆。因此,人们喜欢在大门口或乡间路口摆放石狮子,用以镇宅、避邪、压制不祥和保护工厂、村庄的平安。一般雄狮脚边踏一只绣球,绣球象征权力,俗称“狮子滚绣球”;

雌狮,脚下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俗称“太狮、少狮”,这已成为一种习俗惯制。“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代就有民间“舞狮”的传统,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

而绣球是用丝绸、花布等纺织用品制作成的球状物,因为颜色鲜艳多姿,便称作绣球。绣球常常用在传统婚礼中,有吉祥喜庆,好事连连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