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市中原西路与秦岭路附近,有一个村庄名叫王,这“”二字,既不是坷垃,也不是旮旯的误写,是确实存在的两个汉字,只是现在的字典里已不再收录了。中国古代的匠人,其技艺大多是家族式传承,人们也就会以一种“职业+姓氏”的称呼来指代他,比如我们把姓丁的厨师叫“庖丁”,把擅长彩塑泥人的张明山叫“泥人张”。郑州也不缺少这样的匠人,而且有不少村庄都是以匠人命名的。本期的趣解郑州老地名,我们就去走访一下郑州的“匠人”村庄。
在郑州市高新区杜兰街上的水云苑小区南门口,立有一座水牛的雕塑,漆黑的身躯,俯首弓背,奋力前行。人们通常都会在门口立上狮子、老虎的石雕,这个小区门口为什么要立一只牛?“这不是一头普通的牛,是我们水牛张村第一代老祖使唤过的水牛,我们这个小区也不是普通的居民小区,是我们水牛张村村民的回迁安置房。”5月26日,水牛张村前任村支部书记张国安告诉大河报记者,水牛张村的村名,就与这头水牛有关。张国安介绍说,水牛张村始于明朝初年,有姓张的叔侄二人,牵着一头水牛,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郑州,就在现在的水牛张村落户,用这头水牛垦荒屯田。
后来世代繁衍,形成了村落,外人就称这个村子为“水牛张”,一直沿用至今。在水牛张村张氏祠堂内,有一座民国十八年刻立的《张氏宗祠营建碑记》碑,碑文中也记载:水牛张张氏家族于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至此。“当时叔侄俩迁过来的时候,官府安排地方落户,俩人谁也不知道谁去哪儿,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叔侄俩去打水的时候,在一口井边碰上了,才知道俩人落户的地方隔着没多远,一个归东门,一个归西门,后来成为我们张氏的两支,直到现在,东门一支的辈分要普遍比西门高一辈。
”2015年,水牛张村经过城中村改造后,两千多口人整体搬入了水云苑小区,东西两门的人都住在了一起。除了在小区南门口立了一座水牛雕塑外,在小区西门口,也另外立了一个水牛张的村牌,作为对村庄记忆的传承。水牛张村有自己的家族祠堂——“张氏祠堂”,在2009年被列入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原地保护在沟赵办事处门前的双湖广场上。祠堂只存一座正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顶上一根椽子上有“民国十四年”字样。
屋内居中供奉着张氏始祖牌位,两侧墙壁上分别嵌有四面石碑,上面刻着家谱世系图。“这是我们东门一支老‘十八家’的家谱世系图,现在在图上的,我知道的只剩一个人了,今年得有95岁。”张国安介绍说,这些石碑之所以被嵌在墙体里面,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破四旧”风潮掀起后,村里一位老人为了保护族谱免遭破坏,就用土将这些石碑全部糊进墙里,后来也渐渐忘记了。后来有村民到祠堂清扫墙面时无意间发现,这些糊在墙里的族谱石碑才得以“重见天日”。
现在这些石碑已经是郑州市区内发现的保存最全、最完好的家族宗谱碑刻。蜜蜂张村位于中原路以北、北闸口以南、京广北路以东、京广铁路以西的区域。因为街道办事处的驻地就在村里,所以街道办事处也叫蜜蜂张。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村里流传的说法,蜜蜂张村大约形成于清朝年间,最早有刘、王、杨三姓共8家迁徙于此,形成村落后被称为“老八家”。
后来,有一个叫张广德的养蜂能手,从开封辗转来到这里居住,饲养蜜蜂,生意红火。其他村民见状后,纷纷向他学习养蜂技术,使该村成为一个养蜂专业村,因为张广德名气最大,外人遂称这里为“蜜蜂张”。后来张广德的后裔全部从村里搬走,但是村名被沿用至今。在郑州市中原西路与秦岭路附近,有一个村子名叫“王”村,“”为左“九”右“田”,“”为上“九”下“田”,这两个字在现在的字典中是查不到的,电脑和手机的输入法也打不出来。
两字,字形类似于“旮旯”,字音又与“坷垃”相同,向来就有不少人怀疑:二字,是不是“旮旯”的误写,或者是“坷垃”的误用呢?该份资料上叙述的是,据传,早在明朝初期,王村一带只有寥寥几户人家,来这里定居最早的一户姓王,还有几户曹姓、阎姓等。王姓人家的屋后有一棵大槐树,由于年代长久,树身干枯,树洞里有一窝蜜蜂,冬季蜜蜂冬眠,蜂窝外露出一层造蜂巢的蜂蜡。附近的孩子们在此玩耍时,常常结伙到树上刻蜡,每次去时总说:
王村也在前几年进行了城中村改造,现在村里行文和用章,用的都是“旮旯王”这个名字。宋宝成说,这是在1980年代第一次地名普查时,上级要求改的。刚改的时候,村里很多老人都不同意,都说这不是我们的村名。不过,这两个字,并非生造的汉字,也非误写的别字,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汉字。记者在一本1980年出版的,由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现代汉语小词典》里,就查到了这两个字,释义也只有一个:
在2014年开始的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过程中,省内专家重新对郑州市的一些地名专用字进行审音定字,除了我们前一期报道过的“”字之外,两个字也被作为“地名专用字”上报,等待批复。王为郑州一个村的专用地名,根据清乾隆四十七年巧月该村所立的“建修道房”碑记,碑文记载“州西有王庄”,从那时算起,这样的写法也已延续二百多年了,群众也早已习惯。针对此事,中原区地名办公室于1986年专门向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写过报告,不同意《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写法,请求沿用碑文上的“王”字形写法,得到同意批复。
这也就是说,如果报告得到民政部和国家语委的同意批复,那么二字就可以重回字典,我们也能在电脑和手机上打出这两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