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定隆兴寺是北宋赵匡胤敕建的一座佛教名刹,其中轴线上的几座主要殿阁内都曾饰有壁塑。据清乾隆十三年编纂的《隆兴寺志》记,大觉六师殿“五彩悬山四座,玲珑庄严”;大悲阁“殿内东墙悬山一座,玲珑庄严”,“殿内西墙悬山一座,玲珑庄严”,“东千佛洞五彩佛一千尊,各高一尺”,“西千佛洞五彩佛一千尊,各高一尺”。寺志所记的悬山和千佛洞均系壁塑,这些绚丽的殿壁装饰集中体现了宋初壁塑艺术的最高水平。但是大觉六师殿的四座五彩悬山于民国初年随着大殿的坍塌而踪影皆无,大悲阁的壁塑也在1944年楼阁重修时毁坏殆尽,只有摩尼殿内槽背壁的五彩悬山幸存至今。但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20~30年代及40年代初,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和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以及正定城内的一家照相馆相继拍下了大悲阁壁塑的精华部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方使我们有机会通过图片欣赏到当年大悲阁壁塑那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雕塑技艺。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浮雕盘龙承檐柱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浮雕盘龙承檐柱上述文献和实物资料都表明。

梁思成等摄、林洙编的《中国古建筑图典》第一卷中记:“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阁现已坍塌,阁内东、西、北三面壁上都有精美的壁塑,都是宋代原物。”但关于其具体塑制时间,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调查纪略》中谈到:“许地山先生说燕大诸君在北壁还发现了元四年的题字。”东、西两壁虽未发现题记,但人物造型、服饰唐风犹存,阁、塔均具宋代建筑特点。再根据大悲阁落成于北宋开宝八年分析,其具体塑制时间应在北宋开宝八年至元四年之间。这是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

从照片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悲阁内东、西、北壁皆为佛教题材壁塑。北壁满塑一尺高的小佛像,东、西皆分为三区,壁塑佛、菩萨、罗汉、天王和山水、塔阁等。20世纪20~30年代,东墙壁塑保存尚好,其中尤以南始第一区保存完整。画面以茫茫大海为衬,海上云气升腾,普贤骑白象位于画面中心偏右位置。白象长鼻下垂,巨牙出露,四足健硕,踏于朵云之上,辔勒及背搭鞍垫均细作雕饰。普贤菩萨饰身光坐于垫上之座内,面形方圆,肌肤白皙,头戴宝冠。可以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内的须弥坛和石柱上的雕刻为代表。

上身内穿狭袖衣,外罩袖口褶裥式半臂,胸下束带,再外披云肩,项饰璎珞露于其外,帔帛于臂内垂下。驯象人体健、凸腹,赤足立于象身中部,与象同踏云上。此朵云下左右各立一力士,体壮面阔,一赤足开立,一双腿交叉而立。有服饰华丽、端庄娟秀的菩萨,身着袈裟、虔诚合十的罗汉,还有威武雄健、身着戎装凸腹侧立的护法神将。华盖左右两侧的两座佛阁,左为八角攒尖顶二层楼阁,右为近方形歇山顶二层楼阁。或因后世改修,或因残破较重,未见到反映其全貌的图片。在隆兴寺周围刻了这些佛像。

从梁思成先生拍下的有限的局部照片看,画面上海水为地,浪花掀起,菩萨、罗汉、天王约40人侍立,祥云、宝塔、飞天、远山出现于上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除上述整面壁塑外,大悲阁内槽东扇面墙外壁山石状墙面之一隅,浮塑一尊饰火焰纹头光的观音菩萨半结跏像,在的山石中十分引人注目。其面相端严,双目俯视,头戴高宝冠,饰火焰形头光,项饰华美璎珞,着袒右肩天衣,裙裾蔽座。整体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塑工精良,被视为宋代雕塑之杰作。并与正定隆兴寺的大佛进行了比较。

梁思成先生认为,大悲阁壁塑在美术史上虽不及唐杨惠之壁塑,但“宋塑壁遗物以正定龙兴寺为重要”。他还专门从古建筑学角度对壁塑中的建筑物进行了分析:其中有重层的阁楼,简直可以说是慈氏阁和藏殿的模型;在这两个小模型里下层墙壁都是在柱间用抹灰墙,而不用砖砌,是研究宋代建筑者所应该特别注意的。更有三层多宝塔,不单是很有趣味,并且是饶有历史价值的。”遗憾的是,梁先生的担心最终变成了事实,1944年大悲阁落架重修时,未对这一堂不可多得的壁塑进行保护,致使其毁坏无遗。隆兴寺被中国古代建筑专家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典范。

在大悲阁壁塑被毁弃60年后的今天,笔者根据有限的资料对其进行了粗浅的整理,意在让人们由此而想见这一雕塑瑰宝曾经的辉煌,使其不因时光的流逝而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