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3日是第8个国家公祭,这场以国之名的祭奠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由扬子晚报承办的“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活动在海外进行了全面推广,由于现场人数有限,本次的烛光祭,首次尝试运用5G、冰屏、虚拟3D人物动画等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助力场内场外隔空互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1213的夜晚点亮烛光,寄托哀思,并借助社交媒体在海内外广泛传播。
在新浪微博,相关话题累计总阅读量达到375亿,有41个话题位居全国热门话题榜。其中,截至12月17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持的话题阅读数达到37.3亿,话题讨论量达到1108万。由纪念馆与新浪江苏联合主持的话题阅读数达到226.5亿,话题讨论量达到6111万。就在南京人身边,还有287块线下大屏“点亮”紫金草。12月13日,当夜幕降临后,大家发现街头各处都被一束束“光”点亮,南京全城都点亮了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国家公祭日前夕,新浪微博开机视频“点亮紫金草”上线,这是2014年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首次上线。
紫金草女孩打开明亮的灯,黯淡的花朵变成紫色,等待着阳光与和平的滋养。央媒、政务微博、网络媒体同步联动,文博消防全网联动,还有数百位明星加入点亮紫金草行动中来,全网共同点亮紫金草,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祈福。“国家公祭日,我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献上菊花”、“我们撞响和平大钟,这钟声警醒世人勿忘国耻”…亿万网友打开线上点亮H5,轻轻滑动手指,和紫金草女孩一起为遇难同胞献花、撞响和平大钟,点亮紫金草,祈愿和平。亿万网友线上点亮紫金草,紫金草贴纸、紫金草表情被无数网友转发,一朵朵象征和平与希望的紫金草在互联网中开得如火如茶,世界各地的网友通过网络看到并参与其中,和平之花撒向全世界。国家公祭日当晚,由扬子晚报承办的“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活动,将“点亮紫金草”活动推向高潮。
现场首次运用5G、冰屏、高清传播等高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场内场外互动,实现了国家公祭传播方式的一次飞跃。时长不过40分钟的一场烛光祭,融合影像征集、H5、虚拟3D人物动画、穿越机、微纪录片等各种融媒体表现方式,以此延展了烛光祭的时间和空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活动现场设置巨幅冰屏,提前制作漫画视频。晦暗的背景是战火笼罩下的断壁残垣,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越跑越近,冰屏前,一个南京女孩向她伸出手持鲜花的手,屏幕中女孩的手中随即也出现了一株祈愿和平的紫金草。
两个女孩稚嫩的小手相触,点亮了一片代表和平的紫金草。穿越机镜头从象征着苦难的雕塑开始到象征和平的和平雕塑结束,也意味着从苦难的过去一直“穿越”到未来。由于现场人数有限,本次烛光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助力场内场外隔空互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1213的夜晚点亮烛光,寄托哀思。由此,活动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引发海外观众对和平的共同祈愿。数据显示,扬子晚报的相关图文、视频报道,按照传播规律及媒体受众特征,择优在海外华文媒体法国《欧洲时报》新西兰《乡音》博茨瓦纳《非洲华侨周报》等华文媒体以及《华人头条》客户端显著位置进行全篇幅推广。
记录整场烛光祭、精心翻译制作的中英文双语视频《时空之祭——2021“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纪实》,在美国海外电视网上、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进行双语传播。在国家公祭日前夕,在全球范围内发布烛光祭征集海报与点亮烛光H5,征集全球点亮烛光影像的时刻,线上点亮烛光“云”祭死难者。通过紫牛新闻面向全球征集“点燃烛光时刻”影像,以及由扬子晚报设计制作的H5“铭记·前行”提前一周推出,激起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热烈呼应,共有近3000万人参与。
扬子晚报推出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主题融媒纪录片《幸存者兄妹》,通过记录平凡的生活场景,留存珍贵的历史资料,讲述了一对亲历地狱般的历史,84年风雨携手,守望相助的幸存者兄妹的故事,戳中了许多网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像这样的兄妹还有,他们从未停止讲述那段至暗历史,在互相守望中祈愿世界和平。总体来看,扬子晚报官方微博设置专题“记住1937”,阅读量达到3488.9万。
紫牛新闻开设“记住1937”专题,集纳相关报道和融媒产品,总阅读量逾2000万。扬子晚报在各平台推送的国家公祭相关报道,总阅读量达1.2亿。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自发地加入其中,无数网友在微博、微信后台留言,饱含情感的话语,让人热泪盈眶。历史不曾遗忘,当下更应珍惜,让我们点亮心里的那朵紫金草,驻足哀思,寄托悼念,和平永存。有人线上烛光祭以表哀思,还有人表示,“虽然不能去南京,不能去纪念馆,但我们可以看到公祭仪式,真切感受到现场的庄严肃穆。
”“缅怀中国30余万同胞,昨天下午,谢谢一位善良的南京大叔,替远在山东潍坊的我,为遇难同胞敬献了花束。”还有人说,“时间不会抹去历史,我们不曾忘,不敢忘,也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