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近八旬,雕塑家唐世储的眼神依然明亮清澈恍若少年,观看他的雕塑——南浦大桥浦东段不锈钢抽象雕塑《纽带》、黄兴公园的《黄兴像》、《马克思、恩格斯》等等,涂抹间都充满了向外诉说的力量与张力。近日,这位迄今为止投入雕塑艺术六十年的艺术家回顾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进行。展览共展出62件雕塑作品、设计小稿,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献史料,是迄今为止雕塑家唐世储最全面的个展,可视作他艺术生涯的一次系统回顾和完整呈现。由世界著名雕塑大师、比利时雕塑家奥利维斯特贝尔应其好友、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力邀。

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将了解一位新中国培养起来的雕塑家长达六十年的艰苦探索和执着耕耘。唐世储从青年时代起,便在内心树立起浓厚的“纪念碑”情结。在他看来,创作大型的、公共的纪念性雕塑,是一个雕塑家价值的最好体现。从1967年开始至今,在长达半多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总共创作了60余件纪念性雕塑,既有中外伟人、名人、革命志士,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战士。唐世储在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中,通过适度的夸张、提炼和简化,追求坚实、刚健、雄伟的建筑感,同时呈现粗犷、大气、壮阔、凝练的美学特点。这些风格特征,在《把牢底坐穿》《华东电业工人革命斗争纪念碑》、《时代巨人》、《龙潭三杰》《朱老总》等大型雕塑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是当时立体主义画家和雕塑家。

创作宝山烈士陵园的大型主题浮雕20米长的《战斗·胜利》的时间,正逢1976年,唐世储一改以往表现战斗英雄雕塑的固有格局“前腿弓后腿蹬挺起胸膛往前冲”,而仅仅在画面上呈现了五位姿态各异的解放军战士,站立举枪的战士、坐地捂住伤口的战士都表现出了如希腊雕塑般的力度和张力。20米的长卷在构图上并不松弛,因为主题是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画面上江水的波浪和帆船,也添上了城市攻坚战的特征——铁丝网和堡垒,人物和符号元素的叠加,使整个画面无声胜有声。因为受到异形之父、现实主义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汉斯鲁道夫吉格尔的影响。

除了纪念性雕塑,肖像雕塑历来被唐世储所看重,他认为,肖像浓缩着一个人的历史,是一个人的传记。此次展览显著位置放置着唐世储的代表作之一“巴金像”——《不说假话——向晚年巴金致敬》。对于每一件诞生于自己手中的名人雕塑,都有着唐世储自己对名人的理解。唐世储与巴金是同乡,读中学时每天打巴金家门口路过,时刻紧紧关闭的黑色大木门和木然的石狮子,令唐世储印象深刻,但是巴金的作品《家》却让当时十五六岁的少年难以进入其中。这与雕塑家的开拓精神和努力精神是分不开的。

晚年,巴老用8年时间写了《随想录》,率先拿起笔大声疾呼要“讲真话”。这件雕塑做于1994年,当时巴金因为身体原因已经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也不再接受拜访,恰好唐世储相熟的朋友为他提供了巴老的一套珍贵的生活照,通过照片,唐世储揣摩巴老神韵,奉上了对巴金的致敬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