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安徽亳州·看看曹操小时候都在干啥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临商丘,西接周口,东邻淮北,南通阜阳,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绕城而过。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上古炎黄时代,帝喾代颛顼为帝,都于亳。西周时,姜姓焦国迁都于此,修筑焦城。秦统一中国后,在此设谯县,属泗水郡管辖,东汉属沛王国封地。
Date: 2022-09-01 09:29:24 | View: 37

寻访安徽亳州·看看曹操小时候都在干啥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临商丘,西接周口,东邻淮北,南通阜阳,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绕城而过。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代,亳州境内道家思想盛行,蜿蜒流淌的涡河两岸孕育了老子、庄子等伟大思想家,至今还保留有道德中宫、庄子祠等遗迹。秦统一中国后,在此设谯县,属泗水郡管辖,东汉属沛王国封地。三国时的魏武帝曹操便诞生涡河岸边,他自称是沛国谯县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曹操故里、观稼台、曹操公园、亳州博物馆、曹操家族墓、薛阁塔、地下运兵道、华祖庵、道德中宫、花戏楼、北关历史文化街区、南京巷钱庄、花戏楼、汤王墓、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从火车站乘车到老城中心,曹操的身影一路相随,魏武大道、魏武广场、观稼台、曹操公园以及随处可见的曹操雕像都为城市打上独特标签。

曹操曹植曹丕古代人物铜雕

那些风格和材质迥然不同的曹操形象,或睿智狡黠,或豪迈放达,或忧思沉郁,但却没有一尊能传达出曹操完整的面貌。这也许就是曹操的魅力所在,他既有老子的智慧心机,又有庄子的逍遥旷达;他既可以彬彬有礼,又可以肆无忌惮,这似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形象——融各家思想于一身,既截然对立又不可分割。东汉永寿元年,曹操出生于亳州一个官宦之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其祖父曹腾官至中常侍费亭侯。

魏武帝曹操砂岩石雕塑像

然而这位颇有名望的曹腾却是个宦官,无法生育,便过继了夏侯家的孩子做养子,这就是曹操的生父曹嵩。夏侯家祖上是高祖刘邦的御用司机夏侯婴,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后被封为汝阴侯,封地在安徽阜阳。曹家与夏侯家既是四百年世交,又是安徽同乡,这次过继使两家强强联合,为曹操日后的霸业提供了人才库。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侯爵,官至太尉,于是曹操一出生就是个官三代,获得了良好开局。

古代名人曹操石雕

如今在亳州城东的白果树街,有一处标注为魏武故里的遗迹,是为曹操故宅,其子曹丕也出生在这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特意来谯县探寻曹操遗迹,后来他在《水经注》中翔实记载了有关曹操故居、遗迹、曹氏家庙、家族墓冢的情况。“后文帝延康元年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坛前树碑,碑题云:”魏武故居位于涡河南岸的后贾店村,现在这里属于城乡结合部,市井喧嚣,人口密集。

历史典故曹操把酒论英雄情景小品雕塑

“荫高树兮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可以想象这里当年诗画般的秀丽景色。老宅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只有曹操种下的两棵白果树还屹立至今。这两棵白果树被民房包围在两个小空场内,其中一株已经枯死,另一株树前立有一石碑,上书“魏武故里”。树下开杂货店的大姐告诉我,这白果树粘了曹操的灵气,附近居民有什么为难着窄之事,就到大树前拜一下,事后在树杈上挂个红袍子,表示还了愿…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雕塑

大姐还告诉我,这里如今已经没有曹姓人家了,贾店村大约形成于清代,起初只是一个很小的村落,村民以种田和种药材为主。此前的一千七百年间,这两棵白果树作为曹操故里的标志,一直悠闲地生长在涡河岸边的田地里,顺风顺水、枝繁叶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城区的扩大,贾店村人口激增,白果树周围开始被成片的民房包围,生存环境岌岌可危。位于前贾店村的那棵树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幸去世,目前位于后贾店村的一棵也危在旦夕,仅剩一个枝条还活着。

曹操曹丕曹植铜雕

如再不加保护,曹操故里唯一的原始纪念物将就此消失。他很早就表现出对武学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东汉熹平三年,曹操被举为孝廉,离开亳州入洛阳为郎,走上了仕途之路。中平六年董卓入京作乱,曹操响应袁绍号召起兵声讨,这就是著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兵败后返乡整军备战。

为恢复社会经济,保障部队供给,曹操在其控制地区推广屯田。如今在亳州城东西,还留存有两处观稼台遗迹,当年每逢庄稼播种、生长、收割时节,曹操经常登台瞭望,关心农事。临近城区的东观稼台位于东台路,从前四周都是农田,站在台上,景物尽收眼底。近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巍峨的高台逐渐被民居所侵蚀。我在当地打听了半天,最后在居民指引下在一处坡地前找到了刻着“东观稼台”的石碑,旁边堆满了盖房的木料和柴草。

沿着土坡再往上走,台顶有三间破败的老房,为东台庙。时移事往,虽然周边景物已沧海桑田,但东观稼台主体尚存,算是为访古者留下了一丝慰藉。这一年他率众回到家乡,在城南三里筑起八角台,台上设大飨堂,犒赏随军将士及家乡父老。八角台遗址位于亳州城南建安路西侧,如今台子边缘虽已模糊不清,但主体仍高于地面五米左右,距离很远就可望见。古代的台式建筑滥觞于西周,成熟于春秋,鼎盛于秦汉,是为帝王游乐、赏景、饮宴而修筑的大型地标式建筑。

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短短数字,言简意深,坦诚亲切,与野史中那个“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曹操判若两人。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