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曾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疑似传播源头的蝙蝠身上来。蝙蝠这种动物其貌不扬,可它受到人们关注,时间却不短。近日,读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其中“说蝙蝠”的内容,令笔者感到饶有趣味。远在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曹植,就专为它写过一篇《蝙蝠赋》。此物长相特别,运动起来不似走兽,飞翔起来又不类飞禽。这虽然是曹植的主观想象,可其中包含的认知,应该是当时人的基本看法。另一个目的在于以雕塑作品抽象简洁的外形特征。

唐时撰集的《法苑珠林》中引了《佛藏经》的文字,也涉及蝙蝠:“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西方很早也写到蝙蝠,在《管锥编》中,钱锺书接着《佛藏经》举例:“古罗马一寓言类此,十七世纪法国名家抒写之,托为蝙蝠语:’”对蝙蝠评价不高的不仅我国,西方也有“恶蝠为‘奸气’之怪物。”所以在绘画中,天神的“神翼”,都是正常按照鸟的翅膀画的,而魔鬼的翅膀,却是按照蝙蝠绘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名篇述术士与英雄战,不胜,乃变形为怪物,有巨蝙蝠翼,手指如利钩,足如鹅掌而股如单眼虫,长尾如猿。就是在旋律之中还原贝多芬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我国大画家吴道子、李公麟的绘画传到西方,西土的一些画家“采其飞龙翼状以画魔翼”。当时似乎受到飞禽走兽排斥,可后来人们却把一些左右逢源、“依违两可”的“圆滑”之人称作“蝙蝠派”。钱锺书由《三国志·魏书·刘晔传》看去,认为“为曹操谋臣而与曹植同朝之刘晔,即此等人。譬如他引述清代文学家蒋士铨《忠雅堂诗集》中的一首《费生天彭画〈耄耋图〉赠百泉》诗:”骤然看去,一些东西不易明白,将其中文字还原,方知其中谐音之含蕴:如此看来,这幅《耄耋图》上的杂多动物花卉,就容易理解多了。精美的图案和简洁清晰的文字介绍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代文人孟超然在其《亦园亭全集·瓜棚避暑录》中就议论:“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之织绣图画皆用之,以与‘福’同音也;木之属最有利莫如桑,而今人家忌栽之,以与‘丧’同音也。”原本令人厌恶的蝙蝠,成了纺织刺绣画图广泛的形象;对于产生织绣最重要的桑蚕,只因与“丧”同音而不受人待见,连种植都受到影响。“余儿时居乡,尚见人家每于新春在门上粘红纸剪蝠形者五,取‘五福临门’之意;后寓沪见收藏家有清人《百福图》画诸蝠或翔或集,正如《双喜图》画喜鹊、《万利图》画荔枝,皆所谓‘谐声’‘同音’为‘颂祷’耳。导致国庆期间全国范围出现蝴蝶兰紧缺现象。

”其实,钱先生儿时见到的这种情形,多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不过这些年少了许多。‘放鸟雀者加其禄也,得蟢者莫不驯而放之,为其利人也’。‘今野人昼见蟢子者,以为有喜乐之瑞,夜梦见雀者,以为爵位之象’则植所谓‘利人’即其下文云:‘鸟兽昆虫犹以名声见异’,不过以其名号与‘喜’、‘爵’字同声音耳。“蟢子”不过是古书记载的一种蜘蛛,因为“蟢”“喜”同音,长期为人喜爱。“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的句子,以“蟢子”言有喜兆头。以中国最具吉祥祈福象征的瑞兽貔貅来表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可“雀”音,在普通话中,并不与“爵”同音,应该是南方方言谐音吧。“医药治病,或以意类取,如‘百合’合治百病,似取其名。“古罗马人以‘美’与‘兔’两字形声均肖,遂谓食兔肉使人貌美;“元儒三山梁益题黄筌《三雀图》谓院画皆有名义,是图盖取《诗》、《礼》、《春秋传》‘三爵’之义。今之‘三公’、‘五雀’、‘白头’、‘双喜’、‘雀鹿’、‘蜂猴’、‘鹰熊’之类,岂亦皆是之谓欤?底部的青铜巨龟象征赣州古城。

”今天我们在画图之外的古代窗棂、床架、书柜、墙面装饰、屋顶等饰物上,常常可见以上物象,读了钱锺书先生的征引,对其中含蕴的理解,大有助益。清诗人王世祯的《居易录》里,记载着这么则皇帝的故事:”两只“白鹭”取音“路路”,“青莲”自然“清廉”,这不是给大臣们上廉政课么?”王端履是清朝著名藏书家,“陈章侯《科甲蝉联、廷扬第一图》,南陔师题帧首曰:‘此图首画蜻蜓,款款然挟飞鸣高举之势,且无双也,其所谓廷扬第一者乎?而像干将路在古城区的路段上就不能放太抽象的雕塑。

不仅取谐音,还得从图形揣测,这还只是画作题目的一半。莲叶正面有跃跃欲腾而上者、詹诸[蟾蜍]也,是其取义于科[蝌]乎?他视读其书者理当懂得,可这一节中,他也特别在“詹诸”后面,以方括号注解为[蟾蜍];为了“科甲蝉联”,弄出的不仅有“蝉”“莲花”,还出了“蟾蜍”,“蟹”取其“甲”义。看来蝙蝠有“福”的吉祥,时代不会太远,最早,大约出现在画幅中。但使得蝙蝠咸鱼翻身成“福”的谐音手法,却颇早甚至流传至今。石雕大象身上有明显的人工雕刻的痕迹。

我们啃下钱锺书这节文字,对文化演进情形,有所领受;对寻常黄昏见到的蝙蝠、画卷中有福的传统吉祥之“蝠”象,产生一些繁复的感觉或认知,也可以说是获益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