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本地商圈发现,市民纷纷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告别2021,拥抱新年。刚刚升级为二宝妈妈的“90后”小苑告诉记者,“今年元旦我计划带着大宝二宝悠闲地逛逛街,看看展,商场室内活动是我们优选”。25岁的南樱是一名办公室文员,每逢假期她都会拿着微单相机拍摄广州的日常景色。她告诉记者,艺术装置是她近年特别偏好的素材,“我觉得有功能性互动性的装置最吸引人,比如能引起集体回忆的跨界IP展就不错。
”南樱表示元旦花了1天的时间,完成天河商圈互动艺术装置的打卡路线。如今,像小苑、南樱这样的新生代消费主力群,对具有仪式感的节庆日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计划,其中尤以“艺术导向”的体验最受青睐。走访本地商圈时记者留意到,艺术不再是高冷范,商场化身最接地气的城央艺术博物馆,不仅有逛街“转角遇见艺术”的惊喜,还能提供与艺术作品近距离的体验与接触。
据银联大数据显示,广州市民购物体验倾向于选择品牌商圈和超市,消费人群占比达845%。对此,VT101维多利广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近年也聚焦通过空间利用以及艺术装置来打造夜经济亮点。“商场不再只为购物存在,而发展成为城市休闲和社交空间,应该是商场未来的良好转变。”曾是天河商圈重点项目负责人,广州举仨月百货有限公司主理人Shally告诉记者,艺术、互动、装置都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又一个走进商场的理由,也让商场重新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景。广州城市艺术周创办人翟月认为,商业和艺术的结合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事情,“首先是对公众来说,有了更多的渠道去接触艺术,同时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有了展示自己以及创作资金的支持,对于商业体来说,也是自身品牌价值的升级以及营商环境的优化”。
所谓城市公共艺术,是指公共空间内的雕塑、壁画、城市家具等有艺术价值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物。实际上,在今年广州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也涌现了许多“艺术作品”,它们悄然布局在市民日常生活的熟悉空间中,于城市的审美与人们的心灵,都发挥着奇妙的功效。在广州就读大四的小欧今年在珠江新城某设计公司实习,他告诉记者,以前会有一种“大型雕塑都是摆设”的刻板印象,当自己身居其中才开始感受到它存在的特殊性,“作为从事设计行业的学生,我觉得更多是一种心灵启发。
”CiCi是从事公关媒体工作的“90后”,朝五晚九是工作常态,“每次下班路过ICC看到‘洋葱头’,我都会不自觉笑出来。”她告诉记者,尽管天河北商圈很繁华,但半夜三更下班时难免觉得寂静,抬头能见到这样的巨型雕塑,莫名被温暖包围,“喜欢这种很直接,很治愈的视觉感。”实际上,像CiCi、小欧这样忙碌的年轻人在天河商圈数不胜数,城市公共艺术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虚构的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心灵启迪与治愈的良药。
或许我们看到一些城市艺术装置时会发出疑问,这个是什么意思?翟月告诉记者,“对于市民来说,我们去欣赏艺术作品,其实就是一次和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如果作品的内容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感受,这就相当于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交流。”对此,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杨一丁也表示,市民在假期里寻访和观赏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很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他还建议,在欣赏作品形态和拍照留影之余,还可对作者的作品寓意、创作观念、相关流派风格的相关知识加以延伸了解,使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和解读更加深刻和富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