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与张劼谋面之前,笔者就曾在首届德化柴烧作品展上被他的一件作品《扶正驱邪》吸引。豹头环眼,铁面虬鬓,右手握剑,左手戏扇,威严气势间多了些俏皮感,长袍衣褂下,一个酒坛倾倒其旁,尽显钟馗酒醉之态。贴合人物粗犷特征的雕刻手法与天然朴拙的柴窑裸烧釉色,可以说是张劼对人物形象思量后的个性表达,以此展现人物心中的那份浩然正气与刚直不阿。而创作出这样一件豪放不羁、正义凛然的钟馗像又会是怎样的一位手艺人?幸运的是,没过多久,笔者便有机会一探他的柴烧世界。
正如初见钟馗像所带来的惊喜一样,在初次拜访张劼时,笔者看到他工作室内各式各样的柴烧雕塑品,仿若发现新大陆般,令人感到意外和欣喜。它们褪去了华丽的装饰,以泥为骨,以火为衣,锻造出最原始、古拙的样貌。熟悉柴烧的人都知道,柴烧是一项难度相当高的烧制方法,一件柴烧品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柴烧雕塑品则多了一项造型上的考究,稍有把控不当,作品出现起泡、炸裂、落灰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一窑烧成,能够身披金光、涅槃重生的雕塑品,只有寥寥几件。
从1988年在泉州市华侨职业学校学习雕塑专业至今,张劼已从事了近三十二年的雕塑创作,雕塑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赖以生存的一项技艺。而选择以柴烧的方式呈现他的雕塑作品是源于他心中对艺术唯一性的追求,以及那份不畏挑战,越挫越勇的精神。因此,2012年,张劼在建阳水吉镇第一次接触到柴烧时,就被那窑火淬炼出的万彩艺术吸引,同一窑炉里的柴烧品,形态色质,绝不相同,一器一相,妙不可言,是现代电窑所无法比拟的烧成效果。
“柴烧它能带来惊喜,做好的雕塑品,经过柴烧之后,你无法预料它会是什么效果,有时候可以给你带来惊喜,有时候也会给你带来失望。不过,在水吉镇的柴烧雕塑品创作过程中,张劼的作品因寄放在当地的龙窑那里烧制,无法自己掌控作品的釉面烧成效果,烧制出来的作品时常让他感到不如意。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制瓷品类丰富,是国内柴烧陶瓷总量最大,从业人员最多,也是离张劼家乡最近的一个陶瓷产区。
于是,在2016年张劼就来到了德化石鼓村,在一片竹林环绕的山间,搭起了自己的小柴窑,开始自己烧制作品。他只能靠自己一窑一窑的实验,一步一步的摸索,才能得到答案。据张劼介绍,他烧制的前十八窑几乎都是废品,可他的内心却是越烧越兴奋,因为他换来了宝贵的柴烧经验技巧。做柴烧雕塑品创作的,张劼不是唯一一个,但是像他那样,直接将手捏成型的雕塑品,不经翻模就入窑烧制,在石鼓柴烧片区里,他可能是唯一的一个。所以,浴火焚烧之后的雕塑品上,若隐若现的指纹痕迹如独特的烙印,仍可见到。在张劼的工作室里,笔者发现每一件雕塑作品既是精品,也是孤品。
“我喜欢依据自己的感觉来创作作品,我不喜欢做重复的作品,每一件作品我只做一件。正是这种情怀,让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每一件的作品创作,也让他每一次都能收获到未知的惊喜,从而才有了他今日的作品成就和价值。不过,张劼在雕塑上的坚守并不限于人物雕塑,他还喜欢在日用茶器、花器摆件等器皿上做雕刻,他的《印象敦煌》、《渡海达摩》、《飞天》等作品,让原本单调的器皿,有了更多手作的温度和艺术的价值。张劼对艺术初心的坚守,与随心所欲的创作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的工匠魅力与创作的无限可能,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像张劼这样的艺术家为德化的柴烧艺术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