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三战狼窝掌”观景台往东不远处是大寨文化广场,呈东西向,长方形,长60米,宽50米,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东端是一个500平方米的舞台,全部用淡灰色石灰岩铺砌。西面是绿树掩映中的一片草坪,草坪上是一组雕塑,两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正在觅食嬉戏。广场四周的塔松、侧柏、垂柳、龙槐,层层叠疊,一片绿色海洋。2005年9月4日,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曾在这里举行。

当时,外族侵略,战火纷起,人们为了逃避战乱经常离乡背井,一种好消化、易保存、便携带的食物一一烧饼也就应时而生了。“农业学大寨”时期,能吃上“大寨饼”实属高级享受了。后来,去大寨参观回来的人都要买上几个“大寨饼”给家人品尝。可惜,我们没有见到,当然就更没机会品尝到“大寨饼”了。记得小学时语文课本上曾学到,这棵柳树在大寨村委会办公楼前,树冠硕大,像一把巨伞,遮出100多平方米的树荫。这棵树已有150多年树龄,阅尽了大寨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在万恶的旧社会,大寨村的穷苦人遇到灾荒年景如果交不起地租,就会被地主吊在这棵大柳树上毒打。

甚至还有人因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树上上吊寻了短见。解放后,这棵大柳树见证了大寨人在树荫下庆解放、分田地;上级政策传达和村里农活安排,也都是通过在大柳树下的“饭场会”;梯田建设新成就、庄稼取得大丰收,大寨人也会在大柳树下举行“庆功会”。因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大寨人把这棵大柳树的名字改称“乐人树”。在20世纪中期,它的照片和故事频频出现在书刊报纸上,几乎成了大寨的象征。

我想见陈永贵一面也见不到,可是这棵树,它不知道见了陈永贵多少面。不止陈永贵,还有许多许多大寨人站在这棵树下,我有不少感想。我羡慕它,我喜欢它,我看见仿佛见到全体大寨人,仿佛读到大寨的历史。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来不及去了,如陈永贵故居、民族团结林、知青林、周恩来纪念亭、叶帅题诗亭、叶帅题名石、军民池、支农池、联建池,火车厢式窑洞、大寨新居、周恩来住址、大寨人民公社旧址、大寨干部学院、名人陈列馆等旅游景点。

在回去的路上,大家热烈地谈论着大寨的领头人陈永贵其人其事,我忽然想起一位笔名为“袁州大熊”的作者创作的诗《谒陈永贵》来: